宜兴市中医医院 - 《蒲公英》
秋风起 蟹脚痒
本文描述了作者家人的蟹情结和吃蟹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传承,作者将与家人共享螃蟹的美好记忆和经验,如教孩子吃蟹和送给亲人的蟹礼。文章透露出家人间的温馨与共享,对螃蟹美食的热爱。
“秋风起,蟹脚痒”。中秋过后,螃蟹也到了黄肥膏腴的时候。九月食黄,十月品膏。农历九月,圆脐小螯的雌蟹成熟,肥厚的蟹黄,咬在嘴里又酥又糯;十月,尖脐绒整的雄蟹一上市,丰腴的蟹膏,黏腻粘牙。烹饪得法,带点微腥却鲜美异常,佐以姜醋、香菜,再来上一壶黄酒,夫复何求?
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人们就有品食螃蟹的习惯。儿千年来,这样的习俗一直被延续着,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烹饪螃蟹,大多是蒸和煮两种形式,盖因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螃蟹的鲜味。相对于蒸,我更偏好于水煮的螃蟹,因为这样烧制的螃蟹,蟹肉更加的肥嫩多汁。
父亲说,他年幼的时候,家里每到秋天,螃蟹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祖母勤俭持家,唯独在美食上,从来不吝花费。她的老话是:“吃 能把家吃穷哒?吃是真功,穿是威风!”那时候,祖居在大人巷里,南边就靠着南仓河,到了下午,太湖边过来售卖渔获的船夫们急着回家,就会低价抛售网兜里的螃蟹,祖母总是一买就是一网兜。所以,家里面总会准备两个瓮头,用来装螃蟹。
祖父的生日,在每年深秋。那时候,也是雌蟹雄蟹最为肥美的时候。因此,螃蟹宴,也是家人们庆祝祖父生日时必不可少的压轴大戏。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在这样有螃蟹情结的家族里,不喜欢吃蟹是不可能的。等到我出世后,母亲说,到了秋天,每当家里准备吃螃蟹的时候,他们就会先把我喂饱,哄我睡觉,然后就陪着祖父祖母-起大快朵颐。
待我总角年纪,懵懂的我已经懂得和小妹跟在哥哥姐姐后面,一起围在桌子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厨房的门口了。等祖母把热气腾腾的大螃蟹端出来后,孩子们就七手八脚争抢起来。不过,不管“战果”如何,每人一对螃蟹总是不会少的。
那时的我,经常会被大人问“我拿八只蟹脚,换你一个蟹坨坨好不好?”然后,皱着眉头的我总会迟疑半天,扳着手指算了好久,然后坚定地回答:“好! ”在大人们一片哄笑中,拿着一大堆蟹脚洋洋自得一副占尽了便宜的样子。
其实,吃不吃螃蟹倒是其次,我更在意的是躲在蟹胃里的“蟹和尚”,还有雄蟹那一对螯做的贴在墙上的“蝴蝶”。当然,祖母用蟹壳盛着蒸出的碎肉也是下饭的必备美味,更别提吃完螃蟹后那碗香气四溢的鸭浇面了。
再长大一点,祖父就教我吃蟹时怎么剥壳,怎么取肉。慢慢的,“技术” 水平上去以后,再也不是小时候光靠牙齿咬的“牛吃蟹”了。我也学会了像祖父--样,把拆好的蟹肉膏黄放在调好的姜醋碗里,最后往鸭浇面里一拌。那滋味一用老一辈的话说一打 巴掌都不会放的。直到现在,祖父祖母谢世已久,但是每次吃螃蟹时,我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懂事以后,螃蟹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也算是高档的消费品了。那时候,每当螃蟹一上市,父亲总会带着我去菜场买螃蟹,然后给祖父祖母、外公送去。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享美味佳肴和天伦之乐...
岁月流逝,现在,我的孩子也到了总角年华,他也开始喜欢吃螃蟹了。祖父祖母、父母亲教会我的,我也会一一教给我的孩子。就像他们的血脉在我身上延续,然后又通过我延续到我的孩子身上一样。
每到金秋,我也会带着儿子,一起去买螃蟹,一起送到父母家,一起剥蟹,翻“蟹和尚”,拼“螯蝴蝶”,拌蟹黄鸭浇面....
医务科裴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