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

2018-11-30     浏览(156)     (0)


  长在阳光下,沐浴春风里,这是老一辈对享受着改革开放硕果的90后的歆羡,亦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发自肺腑的庆幸之声。1978年春回华夏大地,万象更新,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而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于我———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则是始于一条通向平等和自由,真理和未来的求学之路,我沿着这条改革开放所铺就的智慧道路走出了大山的怀抱,迈向了更广阔,更精彩的天地人间。
  改革开放前国家的教育事业几近瘫痪,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父母亲守着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过着沿袭了数百年靠天吃饭的日子。受教育权的丧失,知识的匮乏,技术的落后和精神世界的狭隘与封闭使他们失去了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使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被无奈地封存在黄土之下。而对于我,若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的人生也许将定格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的境地。
  改革开放使国家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高考的恢复,年轻人的梦想又一次被点燃,教育终于走进了乡野。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带着自家的小板凳,光着脚丫子走进了小学的校门。那时农村还泛滥着读书无用论,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很差,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危棚简屋做校舍,学生没有学习用品,教师也没有像样办公场所。条件虽然艰苦,但知识的传递已经开始,命运的曙光已经显现。
  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关心下,教育事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当然也依靠着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我进了初中,继而考上了镇上的高中。在“步子再快一点”的号召下,我的光脚丫踏上了新鞋,走得更快更稳健了。那时的学校有了比较完善的校舍和更理性更规范的课程设置。我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一双浸润着乡土气息的眼睛见识到了县城的繁华。然而,我不能止步于此,我渴望看更多,走更远。
  千禧之年,国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也在实现新的飞跃,助学贷款的政策圆了我的大学梦,应该说是圆了几代人的大学梦。置身南通大学的校园,南通的夜色令人迷醉,回首往昔,从小学到大学,从小村落到大城市,从打赤脚到坐飞机、火车、汽车,从放牛娃到大学生,我打破了几代山里人的生活模式,开始了全新的征程,这是因为我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长在改革开放的2018年。
  2018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无数有志青年创造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虽然只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但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难清晰地看见改革开放对国人命运的影响之大,之深。如今回到家乡,令人欣喜的不仅是水泥道,自来水,小洋楼,更是孩子们身未动而心已远的壮志豪情。改革开放拓宽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憧憬。不论他们将来走出乡村,还是回归田间,他们的未来都会因为现在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我的命运因为知识而实现了大逆转,而他们将一路高歌猛进,实现更高、更快、更强。
  改革开放使得学校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先进的设施也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教室的更新、电脑的普遍使用、学生宿舍的翻新以及安全的校车。最重要的是,教学设备更加先进,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体制也日益完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起来。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出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受到教育,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的提高了。
  走到今天,我深切地体会到求学的意义,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位高瞻远瞩,真知灼见的老爷爷给了我契机。如今,我还在继续着我的求学生涯,在追求真理和超越的路途上孜孜以求,为赶上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步伐而将学习进行到底。既然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于我是始于这条求学之路,那么我将在这条路上继往开来,以回馈这20多年给予我的蜕变,给予家的安乐,给予国的辉煌。(杏林行政151 陈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