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坚持改革开放 筑梦宁波新时代

2018-12-20     浏览(166)     (0)


  专栏作者:李婵(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改革开放40年,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发展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为即将开启的新一轮改革探索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有助于向中国、世界讲好“宁波故事”,传播“宁波声音”,阐述“宁波特色”,为中国、世界发展提供宁波智慧和宁波方案。
  审时度势抓机遇1984年4月国务院将宁波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1985年1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经济开发问题会议纪要”,决定成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它协调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宁波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宁波发展的超强功率“发动机”。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决定对宁波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继续在宁波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同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宁波市计划单列,按市辖行政区范围,1988年起全面实施单列管理。宁波市的改革开放由此开始真正起步。198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较大市”。从此,宁波拥有了立法权,宁波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有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保障。撤县设市是我国县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宁波抓住历史机遇,先后完成余姚、慈溪、奉化的撤县设市。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先后实施了4轮大的行政区划调整。“这4轮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正是宁波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从商埠小城向国际港城跨越的过程,也是宁波城市能级、城市地位、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的过程。”城市地位的提升,使得宁波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尤其是实行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经济计划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计划、规划、外贸、工业、农业等方面更加自主地制定整日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着宁波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实践证明,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的不仅仅是辖区面积、区域名称,更重要的是对城市“气血不足”“经络不畅”等问题进行综合调理,调出改革发展的新动能新红利,调出体制机制的新活力新优势,调出现代都市的新面貌新气象。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之所以能够备受中央、省委的关怀,城市行政级别逐级提升,既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大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善抓机遇的结果。
  发挥优势增动力一个宁波港,一个“宁波帮”,是宁波最大的两个资源。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这意味着外籍轮船可以出入宁波港,世界各地货物可以通过宁波刚往来运输。从这一刻起,宁波港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宁波对外开放由此起航。港口开放是城市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宁波决策者敏锐地看到了“以港兴城、港兴城荣”这个世界发展规律。1992年,中共中央市委召开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港口的日益繁荣,带动着宁波城市的发展。1999年7月。国务院批复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定位宁波城市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兴则港荣。随着宁波经济的腾飞,宁波港口也突飞猛进。2013年,宁波舟山组合港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8.09亿吨,超越上海港,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度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总吞吐量8.73亿吨,牢牢占据货物总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的宝座,世界大港的梦想在东海之滨成真。
  “为宁波添翼老包有功”———包玉刚身为宁波籍人士,作为世界性的“宁波帮”领军人物,自宁波改革开放初期,他就十分关心着自己家乡的发展。在他的提议下,宁波计划单列成了可能。“宁波帮”尽管人数虽不多,但实力却颇为强大。“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的这一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由此激发了海外“宁波帮”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潮,对宁波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四十年的历史证明,“宁波帮”给宁波发展起飞增添了一面有力的飞翼。
  1985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1986年9月10日如期开学。宁波大学的创建是宁波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在国内外特别是“宁波帮”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起到了示范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宁波的开发开放。改革开40年以来,正是由于宁波人审时度势,最大地发挥了宁波港和“宁波帮”的优势,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如虎添翼,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开拓创新抢先机1993年11月26日,宁波被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2001年,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成立,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构建起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企业、市民的三赢效果,构造了中国当代的公务服务产业一种新模式。2007年,宁波市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推出了“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配套政策,探索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宁波模式”,开了全国先河。2008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论证、五年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试通车。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以其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五项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敢闯敢冒险敢为人先,在发展上先人一步抢先机,经济社会发展由此走在了全国前列,“宁波活力”声名鹊起。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主持工作时,也高度关注和重视宁波的发展。他曾先后34次来宁波视察并指导工作。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省委书记后,第一次专程到宁波视察调研时就明确提出,宁波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之一,必须起好领跑作用和带动作用,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繁荣大文化,努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座城市的发展,往往是离不开伟人的指导与相助的。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使人们感受到宁波在改革开放中是幸运的。宁波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确确实实得到过许多领导的支持与关心与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
  科学发展创和谐40年来,宁波人执着追求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谱写了精彩的乐章。以人为本,谋发展。200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亿元,增长13.6%。以人为本,解民忧。2007年宁波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至此,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覆盖全市城乡本地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宁波迈向“全民社保”时代。以人为本,种文化。1986年宁波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我市5件文艺精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总数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实现了我市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史上的新突破,显示了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的巨大成果。以人为本,创文明。2005年,宁波戴上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2007年年底宁波再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而这已是我市连续第5次获得这一光荣称号。以人为本,保生态。1993年,滕头村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2007年,滕头村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在全国树立其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滕头村两次获全球性大奖,正是宁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一个缩影。发展让百姓得实惠。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当前宁波发展面临的机遇。在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宁波等地古港是记载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这是对宁波对外开放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宁波高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殷切期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地、中国大运河南端唯一的出海口、唐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今天的宁波舟山港其货物吞吐更已经连续8年雄踞全球港口第一,236条国际航线连接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宁波在勃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城市中,自然当仁不让。在“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中,宁波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一起,被明确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定位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2016年,国务院还批复同意宁波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新海曙、新鄞州,新添奉化区———宁波就此迎来新的市六区,这也无疑对宁波未来的发展方向、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宁波发展面临的挑战。现在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近几年,“宁波发展慢”的声音,开始频频传出。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增强争先意识,以“逆水行舟竞者先”的劲头抢抓机遇,又要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攻坚克难,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