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学路上与工大结不解之缘
王景玄,男,汉族,2009年6月毕业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同年9月继续在我校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期间,和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一样,他也曾迷茫过,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但即使如此,英语、高数、专业课,他一样都不落下,大二后半学期,室友和班上的同学很多都有了自己的发展计划,他也才确定自己要考研,虽然最终未能获得保研资格但专业课成绩各项优异。后来,王景玄选择了土木学院王文达教授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他十分感慨的说到:“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导师,因为当时老师的名额已经满了,但他还是收了我,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师生之间很投缘,我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选择继续在工大攻读博士,后来的成绩也表明,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导师王文达教授的带领下,王景玄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并提前毕业。读硕期间,他撰写的《基于多尺度建模的钢管混凝土平面框架耐火性能数值模拟》一文荣获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后获“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优秀硕士生特等奖。
王景玄说,正是导师王文达的支持、鼓励和培养,才让他始终秉持着对于专业研究的饱满热情,把专业当作兴趣,持之以恒向着自己目标努力,最终才得以获得丰富的成果。攻读博士期间,他曾两次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发表学术论文30余 篇 , 获 得2015年“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博士生优秀奖,荣获2015年度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我校工科土木类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向前辈虚心请教,以敬畏之心上好每一堂课
土木学院有很多优秀的前辈教师,王景玄说,他们就是面前的楷模,身后的力量。老师们对教学的负责,对科研的韧劲,值得每一位青年教师去学习,“在他们面前,我永远都是学生。”
2016年7月,王景玄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土木工程的学科研究,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回忆自己的第一堂课,王景玄清楚的记得是为2016级土木学院基地班本科生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了做好准备,在前一天晚上,他面对墙壁将课件练习了五遍多,备课结束已是深夜三点。第二天,他迷迷糊糊的坐上校车,可是当站到讲台的那一瞬间,他精神抖擞,因为准备充分,课堂效果非常好。学期末时,王景玄所带的班级专业课平均成绩为72分,最高分为99分,平均分超过普通班11分。他也获得了 “最受学生欢迎奖”。学生留言说,“王老师,您获得这个奖名副其实!”面对这些评价,王景玄除了为自己的付出略显自豪外,更认定了他的讲课理念,那就是“以敬畏之心上好学生的每一堂课。”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教学时间,但王景玄还是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模式,严格把控课堂时间和课堂气氛,将专业基础知识与行业发展知识相结合,他说:“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的授课方式,喜欢你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态,不仅要跟他们讲知识,还要告诉他们土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帮他们明确目标,树立信心”。每一个学期结束后,他要求同学们写匿名小纸条,将授课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反馈,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出身”并不重要,努力和成果才会赢得认可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中,王景宏以优异的成绩获全国一等奖。该比赛包括许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全国五十多名优秀青年教师参赛,面对优秀的同台竞争者,虽然压力很大,但他结合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赢得了现场评委的认可和称赞。
不只是这一次参赛,王景玄曾参加以 “建筑结构抗倒塌学术交流”和“《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修订意见征集”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土木工程海外华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联谊会”等多次全国土木工程学科学术交流会并作报告,其报告内容得到同行专业人士的兴趣和认可。他感慨地说到:“当你在科研道路上越探越深,你会发现,学术界没有人会因为你是普通高校的研究者就对你有偏见,相反,只要你有良好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经过努力,王景玄现已成为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及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学校人才引进项目各1项,并作为我校土木学院骨干教师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
13年里,王景玄个人的快速成长,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兰州理工大学的发展壮大。如今,他既是学长,也为师长,自是感情不同,说到对学生的寄语,他希望工大学子都能够努力适应“快节奏”的大学生活,认真规划“自由”的大学时间,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毕竟大学不该轻轻松松过,只要你想开始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