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用“工匠精神”铸造“免检精品”

———记全国建筑行业“大国工匠”二公司王宏彦

2018-12-10    
■文/贾学超 吕莎 刘静莹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 仔细一看是搞现场的。”这是建筑人们的一句自嘲。当我们提到工地时,想到的是又脏又累。但在这个连男人都嫌苦的行业里,却有着这样一位“大国工匠”,20多年来,由她创新得出的多项技术工艺填补了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空白。
  这位“女工匠”名叫王宏彦,入选全国建筑行业“大国工匠”学习宣传名单,是二公司中原分公司总工程师。此外她还是“中国建筑巾帼建功标兵”“中建集团兼职审计专家”“全国工程建设Q C小组活动诊断师”“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质量专家”……
  工地里的“灰姑娘”
  1998年,从华北航天工业学院毕业之后,王宏彦就来到了二公司,成为了一名技术员。虽如愿成为了一名技术员,但是,王宏彦立刻就吃了一个大苦头。因为好奇,没听师傅的话,跑到现场又是爬塔吊又是绑扎钢筋,回去时才发现,手指被钢筋的接头扎破, 伤口渗出了鲜血。对当时刚刚20多岁的王宏彦来说,这样的情况的确让她有过仿徨和犹豫,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使得与王宏彦同期的几名女工先后离开。
  怎么办?也同样转行选择离开吗?性格里有股倔劲的她选择了咬牙坚持,为了提高技术,王宏彦加紧业务学习,一有时间就观摩师傅和前辈作业,学习借鉴他们的工作技巧。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她还经常利用午休的时间,拿着废弃的材料,偷偷练习。王宏彦回忆着当时的艰辛,“衣服上全是灰尘,脸上早已蓬头垢面,都成‘灰姑娘’了。”王宏彦从依葫芦画瓢到反复实际操作,再到最后的融会贯通。她终于成长为一名精通操作、工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不惧难的“女中豪杰”
  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曾经在工地上愣头愣脑的“灰姑娘”,如今又成了一个专啃硬骨头的“解难专业户”,每当工友们碰上解不开的难题,都会习惯性地想到这位“女中豪杰”。
  2012年,公司承建陇海路跨南水北调特大桥工程,该工程是连接郑州西三环及西四环的重要通道,对完善城市道路网起到重要作用。与其它桥梁相比,除了跨度大外,90米的桩基深度在当时也比较少见。“这么深,不知道地质条件允许不?”没办法,大家又找到了王宏彦。没有技术资料,工期又紧张,怎么办?“要不我们先放放,反正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大家都毫无头绪。这时,王宏彦一方面集中所有技术人员开始疯狂恶补桥梁知识,另一方面聘请桥梁专家进行勘探研究。经过考察其他单位建设情况,最终决定引进了国内先进的420旋挖钻机,首次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施工工艺。
  正当大家长吁一口气,以为问题都解决了。谁能想到依然会出现意象不到的问题。“旋挖钻机钻到40米的时候遇到了岩层、50米的时候遇到了砂层、距离目标差2 米多的时候又遇到卵石层……这个桩非常难打!”员工李健感叹道。而且更头疼地是桩孔完成后,钢筋笼吊放和混凝土灌注必须在6个小时内完成,否则就会有塌孔的危险,这也意味着之前打好桩基完全报废。但王宏彦非要啃掉它,一连几天,带领团队在现场摸索和尝试,把钻机钻到每层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摸清,最终确定了最底层的卵石层完全有能力支撑90米的桩基,就这样,这个最难的桩基在她的软磨硬泡下妥协了。
  此外,王宏彦以后参与的建设工程中,不断通过优化参数、改进工序、创新工艺,取得提高大截面框架柱观感质量、巨型钢连廊计算机液压整体提升技术等创新成果17项,多项工艺填补了国内建筑领域空白。她所参建的重点工程也相继获得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大奖。
  不吝啬技能的“女匠人”
  2014年3月,以她名字命名的“王宏彦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在她的带动下,整个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团队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大幅提升,而由她所参与建设的工程成为了业主、监理眼中的“免检精品”。
  “对于每一个项目进度情况,我们采取了记名制,这有点类似于明长城墙砖的岗位责任制,如此一来,提高了大家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便可以做到一丝不苟。”这些年,王宏彦手把手带徒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有一次,王宏彦给徒弟马露一张图纸,让她按图纸检查钢筋绑扎情况,“我当时没看懂图纸上的数据,以为就是看看钢筋是否绑好,完成任务后,还一副 ‘坐等’ 表扬的心情,谁知道师傅到现场后就黑了脸,我以为她会发怒,然而,师傅拿起测量工具,现场手把手教我测量,耐心告诉我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这是我一生中记忆最深的。”
  “现在进工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女性更是屈指可数,缺失的就是国家荣誉感,这个必须得有的,这种精神不能丢。”二十余载芳华,王宏彦以她无悔的青春,展示了刻苦钻研、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谱写着一名普通劳动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