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特区寻芳上“翠”楼

——— “翠竹苑”工程施工回忆录

2018-10-29    
  ■文/周莹
  “要登简报,要加按语,积极推广此法,好得很!”1983年3月31日这天,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兼深圳市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同志看到 《基建动态》,其中一篇 《中建二局一公司采用滑模施工使翠竹楼建得又快又好》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80年代的深圳,还是一个“公园一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的边陲小镇。中建二局就是这支主力军中的一支精锐之师,作为首家参与深圳建设的外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建二局承接了75. 49米高的高层住宅—— —“翠竹苑”工程,在当时,算得上“鹤立鸡群”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
  “大家心情很复杂。”曾在翠竹苑工程搞技术的秦大松回忆道。“终于打开深圳市场,很高兴。但以前只干过5、6层高的楼,这一下23层,合同工期还只有18个月,太难了……”大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激发了二局人想要在新的领域干出一番天地的斗志,没经验?那就创造经验!时间紧?那就争分夺秒!
  怎么干?在用油毛毡和竹竿搭起来的简易工棚里,秦大松和他的同事们为用什么技术施工这23层的高楼犯了难,“若按传统施工方法施工,进度慢不说,层数多了就很难操作。”
  在经过了多次头脑风暴,一种液压滑模施工技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所谓液压滑模施工法,简单讲,就是工程主体套上一个可滑动的圈子———滑模装置,利用液压提升设备向上滑动,在这一装置上实现连续模板搭建、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和传统反复支模拆模的方法比,这一技术在施工速度、质量、材料使用、劳动强度等方面都颇具优势。但在当时的国内,这种技术从来没在高层民用建筑上用过。
  “民用建筑没用过,但在电厂施工时,我们是用过的!”秦大松兴奋地说道。唐山大地震后,唐山陡河电厂183米的烟囱在135米处折断,二局当时的施工队伍向国外同行学习运用滑模技术,从折断处继续滑模施工,仅用10天就让烟囱重新屹立,人民日报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一文对陡河电厂重建进行了专题报道。
  “既然用过,还用得好,那在民用建筑里,我们一样可以!”坚定信心后,他们开始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施工之旅。
  “三天一层楼”成了
  果然,在实际操作中,难题接踵而至。
  滑模装置在楼板处停留时间较长,模板面的水泥浆会变硬,随着逐层向上滑,更会逐渐加厚,直接影响墙体质量。经过一番试验,技术人员决定给滑模装置涂机油再装模板,每一层施工完成,利用弹簧钢板清理模板面上的水泥浆,保证砼表面质量。
  在高层建筑中,墙体和楼板配管较多。按照传统工艺,量尺寸、弯管、安装,一层一系列工序下来需要24小时,会极大影响滑模施工的连续性。在那个年代,建二局的建设者就想到了用工厂预
制的方法,这样配合下来,每层楼仅需6小时即可完成。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编制了滑模施工小时作业计划书,每一标准层楼板仅需66小时,比计划工时少24小时,施工速度大大提升。
  于是,翠竹苑工程有了平均3. 5天施工一层、最后一层达到了“48小时一层楼”的奇迹,首创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远超当时香港的“六天一层楼”。
  “不会就钻,不熟悉就要弄熟悉,这不,‘三天一层楼’ 也不再是神话。”秦大松在回忆当年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助力“深圳速度”叫响
  “三天一层楼”的奇迹,在当时的全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轰动。1983年3月24日,深圳市罗湖工程指挥部主持召开翠竹楼工程滑模施工工艺现场交流会。在后来深圳市的地标性建筑———国贸大厦在应用滑模技术过程中,二局派翠竹苑工程总工程师张传华、工程技术人员赵梅生等技术骨干,成立支援小组,助力滑模技术在国贸项目上的施工应用。
  90年代,二局建设了亚洲第一高、世界第四高的深圳市地王大厦,这座384米高的建筑,中建二局以“两天半一层楼”的施工记录,再次刷新了“深圳速度”,被誉为90年代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一个项目成就的“深圳速度”,成为了牵动整个时代的“深圳步伐”。
  四十年,一个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时间跨度,它能让初啼稚儿成长为栋梁之才,也能让边陲小城发展成国际都市。四十年,完成了深圳———这颗蒙尘明珠的华丽蜕变,也实现了中建二局的“双高”发展。四十年,只是改革开放时光长河里的一个片段,中建二局“建”证了深圳特区地王大厦、赛格广场、市民中心、东海国际公寓、腾讯滨海大厦等建筑拔地而起的奇迹 之旅。辉 煌 已 成 过去,数风流大业,且 看 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