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BIM助力“华龙一号”打造“中国名片”

———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BIM应用纪实

2018-10-15    


  ■文/李默

  美丽的北部湾畔,中建二局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4号机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人头攒动,一片紧张而又忙碌的气象,这个我国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工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中国建筑首个双核岛工程,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正在高质量、高速度建设。
  与现场轰轰烈烈的场景不同,BIM中心办公室内静悄悄的,一间小房间、几台电脑,偶尔因为某个问题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后办公室又回归安静,只能听到键盘与鼠标的“协奏曲”。
  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建模,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BIM技术于2017年8月正式“亮相”中建二局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成为了BIM技术在中国核电建造领域的“首秀”。
  做核电 BIM应用的首个“吃蟹人”
  “我们要将BIM技术应用到核电站建设中去!”广西防城港项目总工程师刘军把一份厚厚的研究报告放在项目经理李光远的办公桌上,语气坚定而有力。
  然而,在项目经理同意后,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作为BIM技术在核电站建设的“首秀”,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既懂核电站建设又懂BI M 技术应用的人才。而且,此时距离项目开工已经超过1年,必须得从建设之初开始建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赶超施工进度更是难上加难。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有信心三个月内将模型建立起来。”2017年8月,接到组建BI M 技术工作小组任务的李亚坤和另外两名技术员当即表态。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BIM技术水平,跟时间“抢”时间成了BIM技术工作小组的首要任务,三个人泡在办公室里,通过请教技术支持人员、下载课件、教程、参考民用工程技术数据、加入BIM技术群集体探讨等各种方式突破瓶颈。3 个月后,他们不仅完成了施工以来的建模任务,还顺利完成了第一张“任务单”———3号机组人员闸门钢筋模型的创建。就这样,迈出了中国核电建设BIM技术应用的第一步。
  将“追求细节”做到极致
  2018年5月23日,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重达220余吨的穹顶顺利完成吊装,然而这个重大里程碑的背后,是BIM技术小组“玩命追击”的五个月。
  “昱铭,穹顶上的13根钢丝绳要改成7根,一周内提供修改动画。”刘军抛下这句话便又匆匆忙忙地赶赴现场。这是2018年2月以来,姜昱铭制作修改的第4版穹顶吊装施工模拟动画。而这次不同于此前的3次,除了机械、厂房现有模型不需要变动以外,所有的数据、程序都要重新调整,涉及到的改动量常规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一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在一周完成,来不及思考的姜昱铭说干就干。改数据、输入程序指令、重新生成动画……一点一点尺寸的调整,一个一个数据的比对,多次改图经历已将姜昱铭磨练成“改图小达人”,经过他熟练的操作,一周时间所有工作顺利完成。看着修改后的动画,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论证,成功将已采购的钢丝绳应用其中,最终节省采购成本60余万元。
  BIM技术的应用在穹顶吊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动画,相当于提前进行一次全真模拟吊装,所有的施工流程、作业面、施工人员、设备配置均与正式吊装完全相同,直观地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预估,提前发现了多个此前被忽略的细节问题,让穹顶顺利吊装少走很多“弯路”。
  做核电安全的“红色卫士”
  “华龙一号核电站具有施工体量大、逻辑复杂、图纸多且审图工作难等特点,BIM技术的应用不仅给中国核电建设带来了技术创新,也对现场安全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建电力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李光远说道。
  以洞口防护为例,防城港核电项目施工现场有近十万个洞口,BIM中心通过三维建模对洞口危险源进行编号和尺寸标识,快速、立体地建立了反应数据信息,进行有效防护。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也提升安全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同时,还运用5DBIM手机客户端、网页端、PC端,对安全质量问题进行反馈、跟踪,实现信息共享。
  在施工方面,中建电力防城港核电项目的BIM技术采用N +2模式,即建模进度比施工进度快2个节点提前建立模型,有效的避免了因涉及图纸滞后或涉及变更带来的返工等问题,为现场施工提供可靠、精确、科学的数据支持。
  自2017年8月应用BIM技术以来,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通过建模发现的答疑或变更问题100余项,已解决80余项,节约人工工期5000余个人工日,节约成本约336万元。BIM技术在“华龙一号”的正式“落户”,将成为未来中国核电行业BIM技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建造高质量的中国“芯”“华龙一号”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助力打造核电建设的“中国名片”,项目已成为英国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的参考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