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宣传部举办“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报告会
作者:李建涛
5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建华教授在五台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报告会,指出中国大学制度应考虑儒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大学制度需要求同存异、创新特色。王教授还强调了人的因素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报讯 5月12日,党委宣传部在五台校区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办 “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报告会,主讲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建华教授。
王教授首先谈了中西方语境中对 “现代”、“大学”、“制度”三个概念的理解,指出:教育是永恒的,而大学是历史的,大学无论在中西方都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现代大学一般是建立在“学院自治、科研与教学统一、学术自由”三原则基础上的,这三原则是在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办新型大学———柏林大学后确立的,历经数百年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模式。而中国真正意义的大学是在“洋务运动”时出现的,在“五四”时期一度进入到繁荣发展阶段。现代大学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一种制度,制度是大学传统最直接的表现。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基于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的关于大学的制度设计,它的提出反映了在我国转型过程中人们对制度转型的强烈关注。
王教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大学制度,要考虑我国儒家思想的文化背景特色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制特色。单纯的模仿永远成不了一流。建设中国特色大学制度不如说建立大学的中国模式,要做到“求同存异”。“求同”主要是要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存异”就是要创新,构建特色。王教授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内容,阐述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他认为达成这一目标是漫长的过程,当下我们可以从大学章程建设、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去行政化、建立教授会、更好地发挥学术组织作用等多方面去努力。
王教授还提醒要警惕高等教育发展中的 “制度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更重要。制度不过是一个物质前提,有了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人,制度确立和执行才有保障。相比于制度,人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