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学院 - 《梧州学院报》
学院食堂以实惠“家常菜”辅助学子成才
作者:蓝明和 刘兆祥
近日,全区高校掀起了“服务广西新发展”的讨论,并启动了教育服务新发展的行动计划,梧州学院作为西江流域枢纽城市的一所高校,加快育才步伐为西江经济带建设服务势在必行,学院食堂应以“家常菜”运营惠及学生,让学院的人才计划得以实现。一、梧州学院食堂“家常菜”的实惠性。
经过了二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食堂在市场物价不断飚升的情况下,突破了“外涨内不涨”的困扰,确立了“价格底、供应稳”的“家常菜”运作模式。两年多来“家常菜”深受全院师生欢迎,就餐率高,满意度大;学生每人每月开支230———250元,就能保障荤素适中的饭菜营养供给,成为本院学生减轻求学成本、顺利完成学业和学院扩招需要的得力支撑点。同时实现了食堂年度的财务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为学院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梧州学院形成“家常菜”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
首先,假设学生的购买力水平为“0”。餐饮团队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认定了学生自身没有钱,手中的钱是家中父母劳动所得的分割,属于“借支”性质的消费,因此不能盲目跟市场走,学生饭菜价格不能任其“高来高去”,一定要高里寻低、稳定价位。客观上也是如此,本学院贫困生约占40%,生源大约70%来自农村;即便是家境好一些的学生,其成才也要经历磨砺。所以,学院食堂主推“家常菜”,倡导“量入为出、勤俭求学”,以此支持国家、支持社会、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餐饮团队也以“管家者”自律,不断开展管理创新、烹饪创新活动,提高“家常菜”出品的实惠水平。
第二,理论模式:学生的餐饮需要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相统一。学生希望饭菜价格便宜稳定的心理与市场物价上涨的形势有所矛盾,但由于市场物价是呈峰谷状态变动升跌的。而谷点(即物价的低跌点)就应是食堂选购原材料的切入点,这是稳定成本、惠顾学生的关键性措施。
第三,操作模式:抓原料采购二个70%,辅以烹饪精制,高控人力成本。食堂采购员每天清早到一级批发市场选购70%标价较低的、本季大造优质蔬菜;采购70%凭证齐全、价格较低的鲜鱼、鲜(猪)肉、光鸭、光鸡等肉类。之后辅以烹饪精制,达到色、香、味、量、营养俱佳的目的,给本院学生直接带来实惠。同时高控人力成本,聘用工价合适、擅长做学生餐的厨工,不盲目追求人力资源的高配置;控制管理人员职数,以防人力成本冲顶失控。三、为西江经济带服务的主要措施。
一是继续推进管理创新、烹饪创新,把“家常菜”做得更好、更实惠,做成品牌,为梧州学院培养人才、多出人才解决好“天大的事”———广大师生的吃饭问题。让学生及其家长缓舒经济压力,学生安心读书,学成归去,服务社会回报家庭。
二是学院食堂兼容培训交流功能。为梧州市高校及沿江各大专院校提供一个校园餐饮的成功创新模式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各院校学生食堂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培训服务。
三是借广西高校伙食专会平台,把梧州学院“家常菜”经验辐射全区高校,乃至规模企业、厂矿。以梧州学院“家常菜”的理念、理论模式、操作模式、服务广西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