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以“三资”平台拓宽投资渠道,破解交通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瓶颈。用财政投资撬动公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利用融资平台融资提高公路建设标准;整合社会投资,把生态屏障建设融入全域旅游。
范炜介绍,将国省县乡道路沿线作为重点绿化区域,以绿化宽度拓展“容错”范围,以绿化高度辅引驾驶视距,以绿化层级缓冲视觉疲劳,以覆盖城乡的绿色屏障加固公路交通安全体系,国省县乡道路和通村公路实现绿化全覆盖。
注重政府主导、乡镇配合、部门联动,在“多规合一”的框架内,采取“交通定红线、林业植绿线、乡镇保底线”的机制推进公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交通部门确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划定控制红线,制定建设标准;林业部门结合土地确权登记办证,落实好公路沿线林权,流转土地利用冬春植树造林,开展通道绿化,探索了路树绿化管护新模式。
为解决农村廊道管护问题,该市将村路绿化纳入公益性管护范围,2013年起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路绿化管护,建立了全域管护机制。
“坚持林业绿化与公路绿化相结合,建设资金全靠‘以路养树、以树护路’的循环发展新模式筹集。”老河口市林业园林局总工程师魏海波说。
2012年以来,该市共提升道路绿化732.9公里,廊道绿化262.8公里,同时新建入村辅道135.2公里、路肩培土510公里,实现了“绿带绕村过、阡陌更分明、沿路尽芬芳、安全入画来”。
“两个分家” 提升公路安全等级
走进李楼镇张庄村,一条条循环畅通的村路纵横交错,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树丛中,一个个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将村庄点缀得如诗如画。
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巴红林说:“过去路边村民乱搭乱建,既影响村庄形象,又引发事故,现在村路分家、田路分家,事故减少了,村庄变美了,村民生活更幸福了。”
实施村路分家,即在农村公路通过村庄的地方,建设入村辅道,实施“门前三园”和绿化隔离,集并路口,引导、方便村民“迂回上路”,实现了村路分离,沿路交通更安全,村民出行更文明。
实施田路分家,即制定出台《老河口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和《老河口市涉农资金整合管理暂行办法》,鼓励、支持沿线群众投工投劳,大力开展路肩培土,有效拓展公路用地范围,既更大限度地保护了道路,又缓解了道路交通安全压力。拓宽、完善农村公路保护区和隔离带,实现农田和公路分离,使路产路权保护落到实处,公路更安全。
李楼镇党委书记张海霞介绍,引导农户退路进村落和集并路口,减少了农村公路被蚕食、侵吞现象和事故的发生。
村民们植绿和养绿护绿蔚然成风,在村庄主次道路植树3.2万余株,形成了“路在林中、房在树中、村在景中”和“林路相依、林水相依、林房相依”的乡村园林景观,户平年增加收入千元左右,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村”。
路好了,绿化美了,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而且为村民带来了许多增收、致富项目,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开农家乐的四组村民曾义说:“每逢节假日,很多城里人来休闲旅游,吃农家饭,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
2015年4月,投资10亿元的集油牡丹种植、深加工、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项目落户张庄,流转土地7000亩,每亩年租金560元,山岗地薄种庄稼不到500元。
“以前老头老太随处可见,现在每天近600人到基地务工,一天工钱70元。”巴红林自豪地说,“春开花、秋结果,油牡丹深加工项目,让村民想不富都不行,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张庄脱贫了!”
“两个分家”的效益还在发酵。“道路事故的减少,公交运营成本下降,8元线路已降至5元,老百姓成为最大的收益者。”该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龚世先说。
按照“互联网+”思路,交通公路视频监控等整合接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一网互通、一屏掌控”,农村公路安防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了全域查安全、管理全覆盖,去年农村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50%。
老河口市政府副市长刘国强告诉记者,“两个分家”和绿色屏障隔离了村庄、提高了行人和车辆交通安全,绿化苗木逐渐产出的效益可完全覆盖公路建设和绿化投资,实现了公路安全、景观效应和产业投资的高度契合,基本达到道路通畅、群众安全、环境优美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交通部门行业形象,实现了多赢目标。(潘庆芳 徐安奇 徐旭贤 余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