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校报》

刘习良先生专访

2009-04-20     浏览(278)     (0)




  背景资料:
  刘习良,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译著论述成果颇丰,被人亲切地称呼为“部长翻译家”,现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顾问。
  4月15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传媒大学分会第四届理事会暨中广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成立大会之后,本报记者对刘习良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部长,您好。今天中广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分会进行了第四届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同时也是中广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正式成立的日子。作为广电部的老领导和中广协会的顾问,在您看来,该基地的建立对于我国广播电视学界和业界的传媒研究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刘习良:广播电视行业的研究必须依靠系统内外共同的力量,尤其需要高校和地方两者间的充分互动。在地方的广播电视研究机构中,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从学界看来,各高校在传媒领域的研究非常出彩,不仅基础理论建构有力,同时在应用理论方面也颇具建树。若将高校传媒研究的优势充分利用,这将极大地有利于整合和梳理业内的零星感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现有的四个学术研究基地:上海、成都、广州、长春--均依托于地方广电局、广电协会、广电研究所等等,而中广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成立,使五个学术研究基地如同5根钢筋水泥支柱,支撑起中广协会学术研究大厦,真的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情!
记者: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但又恰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培养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传媒人才?
  
刘习良: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媒体收入减少,对于整个传媒业,尤其是传媒广告方面的冲击比较大,电视节目在投入上确实也受到一些影响。但这也同时是一个机遇,在某种程度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恰好促进了文娱、财经等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看待金融危机。我想,像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行业特色型“211工程”大学,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教育方面精益求精,同时还需要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加强基础学科的拓宽和培养,不能够就广播电视而研究广播电视。在现今的广播电视领域,极其需要基础学科强的优秀人才,从而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看待广播电视的发展。
  
记者:您是广电业的老前辈,在如今国内传媒事业迅速发展的时刻,您对于传媒战线上的“小兵”们有一些怎样的希望?
  
刘习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传媒战线上的新人们能够尽快成长,尽快接班。广播电视行业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业内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依然还是中老年占大多数。因此,我希望这条战线上的年轻人,能够在当今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好好武装自己,充分利用宝贵的在学时间,成长、成熟为广播电视行业的领头人,把我们的事业延续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
  
采访手记:初见主席台上的刘习良顾问,已然是位满头华发的老先生了。但当他走上讲台,以“优势互补,共谋双赢”一题开始热情洋溢的演讲时,却丝毫感觉不到时光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身上留了下什么痕迹。
  尽管时间紧迫,但老先生仍然在会后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话中,刘先生思维敏捷,耐心和蔼,整个过程中始终笑意盈盈。采访结束,望着老先生挺拔的背影,记者不禁为这位睿智老者身上所散发出的平和谦易而暗叹不已。 (记者毛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