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课比天大———记第三届十大教学新星王丽萍

2010-05-08     浏览(362)     (0)
  谦和与低调是王丽萍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我打电话约她采访时,她推辞道:“不要采访我了,讲好课是我的职责,我再普通不过了。”就是这个如此谦逊,自认为获得教学新星的荣誉“很是惭愧”的老师,在她的学生戴国东的眼里却是“进入大学以来遇见的最好的老师”。
  互联网与网站建设是王丽萍给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上的一门专业课。这门课听起来很“潮”,可学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网页制作中的所有元素统统都需要用代码去书写,这成百上千的代码极大地考验着学生们的耐心,于是“代码课”便成了这门课程的代名词。然而,在王丽萍的手里,这门“恐怖”的课程居然变得有声有色、魅力十足,深受学生的喜爱。
  别看王丽萍“眼睛不大,看上去很闷”,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她的精气神儿便会一下子提起来。王丽萍讲课时,总是陶醉其中,讲到重点处,她会用脚使劲儿顿一下地,提高嗓门问一句“为什么呢?”,以引起同学们对问题的注意和探究;讲到动情处,她会辅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传神的形体动作,如舞者般在讲台上“卖力表演”;讲到繁琐的知识点时,她会用快节奏的语速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带领学生逐个破解突围。可以说,每一节课,王丽萍总能以这样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状态投入其中,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她的课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啧啧称赞,“老师的大嗓门可提神了”“老师的课就如同一部剧情紧张的电影,精彩的让人没办法打瞌睡”“老师的动作比麦克·杰克逊的舞步还要吸引人呢”。王丽萍对课堂教学也有自己的解读,在她看来,“三尺讲台即为舞台,教师就是这一舞台的表演者,从登台亮相到表演结束,自始至终都要做到一招一式扣人心弦,一举一动引人入胜。”这正是她的课堂堂精彩、堂堂叫好的法宝。
  这个嗓门大、语速快、动作夸张的豪放派老师,也有她婉约和贴心的一面。每次面对学生她总是那么温和地笑着,即便是面对多次犯错的学生,她依然抱以无奈的一笑,笑过后还要把知识点重新讲一遍,提醒大家一定要记住。就是她的这种招牌笑容让学生们更加喜欢她、亲近她。对学生,王丽萍可谓倾尽心力,她从不把课当做是一项任务来完成,相反,她更关注学生理解了多少,消化了多少。课堂上她反复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实验课上她也总是在教室里一圈一圈转,时而提醒学生“不懂就问”,时而停下脚步指正学生的错误。王丽萍相信,教师期望的目光、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王丽萍总会满怀深情地拍拍他们的肩膀,很有力度的说一句“你一定能学会”;对于学生取得的一点点小进步,她也会毫不吝啬地送上真诚的夸赞———“做得好!”如今,她的学生们不仅爱上了这位温情的老师,更爱上了她的课。学生肖唐丽说,对那些让人头疼的代码她少了一份畏惧,多了一份探索的兴趣,现在的她是课程学完了还想学、实验做完了还想做。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王丽萍的课讲得如此精彩,与她的全心付出是分不开的。王丽萍所讲授的课程知识更新非常的快,她当年所学的知识早已派不上用场,而聊城又买不到最前沿的书,因此每有熟人到北京出差,她总不忘托人家带些书回来。这些年,王丽萍不知看了多少书,查阅了多少资料,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但她却从未有丝毫怨言,主动承担成了为学生编写教材的任务,王丽萍说,“现行的教材价格昂贵且不适用,让学生花这些冤枉钱我实在心疼。”王丽萍宁可自己辛苦一些,也绝不让学生吃半点亏,就这样,她把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重新归纳、梳理并一一写入课件。除此之外,她还为学生编写了《〈互联网与网站建设〉实验指导书》供学生配套使用。
  教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如何把知识最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们,王丽萍在这方面可没少走弯路。授课之初,她曾被学院教学督导组给出过“不要老躲在多媒体后面讲课”的建议;第二届教学新星评比时,她也曾因过于追求课件呈现效果的“华丽”,导致课件出现技术故障,而最终与教学新星的荣誉失之交臂。这让王丽萍不断反思、总结、完善,单是在如何实现课件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教学性的并重上,她就不知做了多少功课。她主动找第二届教学新星的获奖者交流经验,在网上下载优秀课件学习别人之长。因为白天要给学生上课,回到家还要照顾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所以夜深人静时她便常常坐在电脑前潜心研究课件的制作方法,她的相当一部分课件都是在凌晨2点到3点间完成的。谈起这些,王丽萍难为情地一笑,“我这人天生愚钝,只好多下点功夫了。”
  所有的付出终不会白费,今年,王丽萍凭借出色的课堂表现和精美的课件制作一举摘得教学新星的桂冠,谈到这沉甸甸的荣誉,王丽萍依然谦虚地笑着:“我现在只是在教学上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而一个好老师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必须不断学习、努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