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从“山大地矿系”到“海大地学院”
作者:张保民
1946年,我随何作霖先生一起来到山东大学,协助何先生创办国立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 (以下简称山大地矿系),时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何先生受邀赴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而我随系一起北迁至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又从长春地质学院重新回到了阔别30年的青岛,在当时的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系(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海大地学院)任教,直至1990年退休,期间还担任系主任3年(1983~1985)。应该说,我见证了两段关键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一是何先生创办山大地矿系的6年,其二是从1982年至今的28年。
斯人虽去,记忆犹新,叶茂果实,感慨万千。何先生创立的山大地矿系已由学生不足百人,教职员工屈指可数,一层教学办公楼发展成为拥有600本科生、300研究生、67名教职工、4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拥有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学办公室独占一幢大楼的颇具规模的一个学院了。一滴水可以见世界,当年何先生撒下的种子,如今已结出如此丰硕的果实!证明了何先生当年的工作其意义是多么重大。
创办山大地矿系的6年间,在何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言传身教下,形成了良好的系风、学风、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原山大地矿系校友们撰写的纪念文章已将这一切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影响、支撑并促进了后期近60年的学科发展。
山大地矿系建系之初,困难重重。围绕如何把地矿系建成建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何先生日理万机,千方百计、鞠躬尽瘁、排除万难,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一个刚刚诞生的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并在国内学术界有了较大影响,显示了何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对我国地质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实干的创新精神。这种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在后来60年的学科发展中得以传承,如1958年恢复再建山东大学地质系时,孙叶校友得调令后,急赴青岛,成为第一名上岗的教师,上岗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建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我从长春调回青岛后,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安排,率先启动了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所有这些都受到何先生在山大地矿系时成就的系风和优良传统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勤奋务实,是何先生在山大地矿系办学的突出特点。先生非常重视野外地质实习,强调练好基本功,特别重视技术方法的教学,在哪里办学就研究哪里的地质问题,青岛海滨、山冈留下了许多何先生与同事们研讨地质问题的回忆,青岛的许多地质露头成了同学们结合课程学习的地质观察点。坚持这些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了许多既能动口动脑,又能动手的具有很强“实战”能力的地质人才。何先生能对青岛劈石口断裂作出那么深入的岩组学研究,司幼东校友能够对山东头钛铁矿(滨海砂矿)作出那么有意义的发现,正是何先生倡导和培植的这种学风的必然结果。在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勤奋务实精神的感召下,海大地学院沿袭了重视野外地质实习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先后建立了山东栖霞桃村、南京汤山、安徽巢湖、山东半岛滨海沿岸等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期间,还先后在兄弟院校创办的实习基地(如北京周口店、杭州、、淄博黑山、泰山—张夏等地)开展了大量野外教学实习和地质调查工作,并在我国海岸带、领海及太平洋海域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实习,大量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了许多科研项目(海洋地质方面,区域地质方面以及与各专业或课程相关的专题)的工作,完成了他们的毕业实习与学位论文。近年来电脑技术在各项目、课程中的广泛应用,使技术方法的学习出现了又一个高潮,“住在青岛,研究青岛”也蔚然成风,几乎每个山头、海岬、海湾都布满了我院师生的足迹,许多课程都有特有的地质教学观察路线,深化了我们对青岛地质地貌特点的认识。在部队营房中、学校校园内找出了部队生活用水和我校大兴土木急需的地下水,开展了天然矿泉水的勘查与开发等等,这一切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断拓宽地质教学和科研领域,注重学科建设是何先生教学实践中的又一特点,也是地矿系的优良传统。在当时,一系列新课程陆续开设,不少课程的内容得到了增添与更新,实现了质的飞跃,使山大地矿系的办学始终充满了活力。何先生大力倡导开课的老师都亲自编写教材,他本人则身体力行,这既有利和方便学生学习,也给我们留下了价值巨大的学术财富。何先生的《光性矿物学》,张寿常先生的《构造地质学纲要》将永远保存在众多学子们的记忆里。何先生、张先生如此重视课程建设,说明他们开的不是一般的课,不是一般性地在开课,也表明了他们的博学、多才、敬业精神和对学习者的关爱。值得高兴的是,何先生创立的优良传统在后期的办学中得以传承光大。几十年来,海大地学院在教学领域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已从传统的地质学向海洋地质学特色办学领域不断拓展,这些拓展带来了学院博士点、硕士点、本科专业数目的增加,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院发展更加生气勃勃。
办学要急国家所急,地质教育要为国、为民服务,这是何先生的一贯办学思想,也是山大地矿系的又一优良传统。稀土大矿的发现,围绕钢铁工业发展开展的研究,山大地矿系的淄博—莱芜地质调查等等都是光辉的范例。山大地矿系在短短数年间造就了一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只要国家召唤,他们就上得去,干得成,干得好!可喜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海大地学院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1958年,学院对山东省上百水库开展了大面积的区测和地质调查,之后又开展了我国海疆和世界大洋的海洋地质调查、海岛调查,上百项建港、跨海交通工程、海底管线工程、黄河三角洲开发工程等方面的地质调查,进行了青岛市城市地质及地质环境保护的勘查与研究,青岛市航空磁测,山东核电站选址地质调查,石油、地下水、稀有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的调查等等,学院为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贡献。
何先生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学术成就和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令人敬佩的,这是激励我们后人继续开拓前进的动力。我愿相信,快速发展的海大地学院,定能不断传承何先生的科学精神,在开拓海洋地学领域中结出更大的硕果。
值此何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一些我所见证的历史片段,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
(作者曾任我校海洋地质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