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崔紫宁:终点在更遥远的地方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农大10年的成长经历,包括保研、科研、社会实践等经历,作者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己能力,保持平和心态和持久耐力,以迎接更远大的目标。
为纪念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校一周年,本报特别开设了“实践与成长”栏目,本期又增开了“优秀学子谈成长”栏目,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编者
我是理学院农药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从2000年考入农大化学理科基地班到今天,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免试保送进入我校农药学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除了2008年公派留学日本一年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这10年的求学路上,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大学新生蜕变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博士,农大见证了我的成长经历。10年期间,我有过新生入学的高兴与激动,有过为考试奋战熬夜的努力与拼搏,有过实验失败的失落与苦闷,也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与兴奋。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离开的学生,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农大10年的成长体会。
在高中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对我们说:“现在你们要好好努力用功学习,只要考上大学,生活和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了。”可是对我而言,大学本科的4年并不像老师们说的那么轻松自在。我想这份压力应该是源于自己对人生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吧!一入校,就听说,我们专业的保研率非常高,而且当时我们的辅导员就是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的硕士研究生。在榜样的激励下,我很早就决定要争取到一个保研名额。因此注定了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并不轻松。大学生活毕竟不同于中学,这是每个新生都要转变和适应的。为了摆脱中学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的状态,让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本科期间我也担任过班长和院学生会体育部长等职务。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除了学习和完成相应的社会工作之外,我也尽量抽出时间去扩展和充实自己的人生,譬如,选择听一些报告与演讲。就这样每天忙忙碌碌地到了大三下学期,我如愿以偿的获得了保送资格,进入了我喜欢的农药学专业进行深造。
科研工作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以及有机化学的手段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应用于农药或者医药候选药物的研究。我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刚进实验室时,曾天真地认为,总算是逃出教室和黑板的束缚,不用每天埋头苦读了。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原来科研工作要比读书学习更折磨人。简单说吧,读书学习只要你肯花时间下功夫,就一定会有收获,科研却是在一个未知的领域探索,也许你花了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探索一个新方法,结果却发现走进了死胡同,或者结论完全是错误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常常会沮丧,但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因此,每当这时候我就想办法让自己快点振作起来,常常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激励自己。事实上正是这几年的实验室工作磨练了我的意志和耐性,培养了我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研究生阶段,我依然延续着本科时期听报告的习惯,只是这时候的报告大多偏向了相关的学术领域,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农大,我也会常去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等相关研究所,参加他们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有的和我的研究相关,有的完全无关,可是从中总能学习和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
我喜欢长跑,长跑除了能够锻炼身体之外,还有对耐力的锻炼与考验。学习和科研也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持久的耐力。在漫长的行进路上有荆棘丛生的时候,也有鲜花盛开的时候,对我来说公派出国,拿到校长奖学金等等就是芬芳的鲜花。当然,这些对我来说都只是激励,我的终点在更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