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族是近年来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一项校园景观。为什么大学生们会如此热爱他们原本并不十分喜爱甚至是痛恨的考试?是什么让他们如同上了紧箍咒的孙悟空一样老老实实地在图书馆自习室埋头苦读?在热热闹闹的考证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焦虑和无奈。
就业压力是重要原因,考证现象就各类证书的出现而言,其本身没有问题,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考察和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但如果证书的作用被无限地放大,那么这件事就开始出现扭曲与变形了。
有买卖才有市场的存在,用人单位对证书的过分重视,是大学生考证热的重要推动力。似乎拥有了这些证书才有资格进入人才市场,才有机会进入企业招聘者的视野。其实早在证书刚出现的时候,它们仅仅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附加条件,现在在潜意识里却成了决定性因素。这样的资讯通过一届届的毕业生传达到在校学生的心里,强大的媒介攻势进一步加强了问题的内化,学生们被集体无意识的焦虑左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转而走上了考证之路。
教育结构是深层原因,就业压力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个表象的东西,它折射出来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暴露出来的教育结果的问题。这种就业压力并不是说大学生无处就业,而是表现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透过用人单位人才荒的焦灼呼声,我们看到了大学生们在人才市场上晃动的茫然的脸庞。到底是谁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放弃了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学,放弃了正统的教育方式,转投类似投机活动的考证?为什么他们对大学的课程失去兴趣,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一连串问题的答案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脱节了!古语云“百无一用是书生”,今天的学子们怀揣着努力奋斗了十几载才得到的大学毕业证书,却被告知所学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一切要重新来过。在无奈和新一轮就业焦虑中,我们的学子们紧紧地抱住了考证的佛脚。
中文系 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