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钢奖学金,光华奖学金,“挑战杯”大赛特等奖……这些骄人的成绩只是马国栋得过的几百个奖项中的小部分。对于这些奖项,他认为:“它们代表的只是过去的辉煌,我也从未刻意去追求些什么。只要你肯付出努力,所有的荣誉,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随性的快乐“可以用‘随性’来概括我的性格特征。”正如马国栋所言,他不是那种刻板的学者,他紧跟时代的潮流,但不盲从、迷失。谈起网络热词、娱乐圈热点新闻,不是津津乐道,而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态度去审视。“别看我是博士生,可是我跟‘90后’一点代沟都没有,可以聊得很开心。”
随性而为的他注定不甘成为生活中的寂寞者。播音员、主持人、辩论赛选手、诗歌朗诵者、演讲比赛选手……这些都是他扮演过的角色。
他喜欢读书,而且不受专业限制,完全是兴趣使然,所以涉猎极广。“从大家散文到小家小说,不管是人文社科类还是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我都喜欢,当年快中考的时候我还经常躲在被子里看武侠小说。”谈到这里,马国栋脸上闪过一丝孩子般的狡黠。在大量的阅读中他收获了很多知识。特别是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他被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深深感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大气的文化让马国栋受益匪浅。马国栋最佩服的人是社会学大家费孝通先生,“当年费孝通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婿把他的一些藏书赠送给友人。我受到一个老师的委托而有机会去费先生家里搬书。在费先生家里我深深地被触动了。我从来没有在一个人家里见到过这么多的书籍,而且,我相信,费先生必定是读过这些书的。所以,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大家,一定是博览群书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这也引导着他通过博览群书来丰富自身。
马国栋天生一副好嗓子,被同学称作“抒情男高音”,中学时就经常在课后为同学亮亮嗓子,唱上一曲,大学时也曾多次在校内一展歌喉。有一次,一位老师听他唱歌后还调侃地问他:“以你的歌唱水平,为什么不去参加星光大道?”马国栋对于音乐的态度可以用钟爱来形容,他将其视为最主要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在音乐的陶冶中他的身心得到了休息和释放,以更大的活力投入到学习中。
不知不觉梦想成真了马国栋随性却不随意,上进而不固执。他把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范围扩大了。在他的眼中,知识并不限于专业知识,所有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他想要的知识;社会实践也不一定以科研和学习为目的,只要是能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都是他喜欢的。
虽然获得了很多科研奖项,但获奖并不是他搞科研的初衷。很单纯的,马国栋寻求的只是一种充实感。马国栋曾在自己的一篇个人陈述中提及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对我来说,科研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每年必须发表论文篇数的要求,而实际上,他平均每年发表过的论文均超过了这个要求。他享受科研过程中带来的突破和提升,他期待自己的科研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这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自我的提升和他人的认可正是他幸福的根源所在。
“我们学社会学的,必须有一种人文情结,去关注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他总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个社会需要良善和爱心,而不是冷酷和淡漠。我们没有能力去做出大的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声援这些弱势群体,让他们不至于被社会遗忘。”马国栋的话语中充满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深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调研,亲身参与支教活动,“挑战杯”的论文正是围绕农民工子女健康教育问题展开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拿起手中的笔,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出无声的呐喊。正是他的多次亲身调研和实践,才使其论文具有特别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因此而获得了当年的“挑战杯”大赛特等奖。
每一天都在前行着“在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指引下我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荣誉都只是附属品,是一种对自己的鼓励,提醒我要继续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他将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归结于理念和目标。他将自己定位于全面综合的发展,即在充足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
“过去的日子只是为了留下今天的历史,幻想将来的辉煌只是为了满足心中的欲望。”这句话是马国栋的座右铭。不沉湎于过去,更不会幻想将来。“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放眼今天,继续自己心爱的科研事业,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努力做好一个随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