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离休老干部周商克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于农历甲戌年3月20日(公元1934年5月3日)在浙江省海盐县城南门“堡廬周”住宅出生。其父周葆儒先生早期在广州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等学校任教,同时也积极参加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并于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庭背景的影响下,周商克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之中,住在大学校园里的周老师深受学生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便一心一意想要投身革命,要利用革命的枪杆打破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
1949年,年仅15岁的周商克老师毅然放弃了家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坦荡的求学之路,与其他两个同学一起报考了解放军三野军事干部学校(后改为华东军政大学),开始走向他们理想的征程。他说,这是他无悔的选择,更是他一生中最具转折意义的选择。从此,他便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风雨人生。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前线急需报务员,1951年8月上旬包括周老师在内的20名报务员(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并担任江西省文联主席的杨佩瑾)奉命调往朝鲜前线,前往志愿军19兵团司令部做战地报务工作。那时正是美军实施“绞杀战”(绞杀战是美军为阻断我军交通线实施的空中火力封锁计划)最猖狂的时候。周老师回忆时激动地向我们说道:“我们乘坐的车上插满了树枝,在沿途防空哨的指挥下走走停停,白天汽车驶入隐蔽地点,晚上利用敌机扫射的间隙冲过层层火力封锁。”为了国家的安全,他们用血肉之躯奋勇地与美国高度现代化装备的军队作战,并取得了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
从朝鲜战争回国不久,周老师随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在北大荒战斗的七年,转业军官们砍树、架桥、修路、开垦荒地、建水库、盖房,在茫茫的荒野上,为北大荒的开拓创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周老师告诉我们:“北大荒的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草棚内结满了厚厚的白色冰霜,我们睡在地上铺的稻草上,棚顶和四周都是冰凌,就像睡在冰窖里一样。晚上大家穿着毛衣或棉衣睡觉,早上起来被子尤其是被头冻得梆梆硬,被子上面一层厚厚的白霜,头天晚上脱下来的棉胶鞋,这时已经冻得像一条扭曲的冻鱼。”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农垦战士们的劳动强度相当大,但他们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他们心中那个美好理想,那个无悔的选择和为祖国建设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
1964年周老师被调到合肥师院历史系任行政秘书,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文革结束后周老师又被调到安师大函授部,主要负责组织以在职中学教师进修为主要对象的函授教育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函授教学工作,周老师带领老师们常年频繁的奔走各地,进行面授,并亲自监考、听课,对函授教育工作可谓是尽心尽力。1985年,安徽省教育厅还发出教高二字(85)第12号文件,向全省各高等院校及地、市、县教育局转发了周老师起草的“关于函授80级毕业考试作弊情况及处理意见”的文件,为全省严肃考风考纪起到了重要作用,周老师在教育领域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周老师在长期的函授教学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在我校及浙江师大、西北师大等高校的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六篇论文,其中《谈谈函授教学中的自学》获安徽省成人高等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周老师表示,学校在不断扩展的同时要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当今的大学生应该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把学习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今,我们的祖国已经平稳地运行在繁荣昌盛的轨道上,而作为见证人之一的周老师也已经离休,祖国欣欣向荣,周老师也依然活得多姿多彩。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周老师撰写并出版了回忆录《凡人年谱——风雨人生六十年》,且在《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新安晚报》、《大江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周老师现担任还安徽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兼芜湖市关工委革命传统报告团和安师大关工委报告团报告员。几年来,他已给大中小学生作报告数十场,并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离休后,周老师加入了市老年大学的音乐班和舞蹈班,也担任过市老年大学合唱队和安师大老教师合唱队指挥,曾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汇演。而且在2006年年末由安徽省老龄委组织的省“十大福星”评选活动中,周老师还成为我市唯一一名获得省“十大福星”称号的老人。用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快乐到老”。
在采访的最后,周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从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与国际格局上来看,现在的祖国很强盛,我们老一辈的理想基本上成为了现实,建设祖国的重担现在交到你们这一代的手里,希望你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作为一位革命者,周老师是坚毅刚强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周老师是孜孜不倦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周老师更是顶天立地的。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的教诲,继承他们老一辈的基业,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