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师范大学 - 《安徽师大报》

远离故里 转战安徽

薪火相传,精神永续
———记离休干部、原副校长张范

作者:储贇  赵颖虹  校记者团  □    
2010-03-30     浏览(368)     (0)

  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城楼上响起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崭新的历史诞生了。2009年10月1日,同样的话语回响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后的天安门,历史的钟摆仿佛又旋转了一圈,我们在激昂的乐曲中迎来了伟大母亲的六十华诞。为了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学校举办了“追昔抚今话发展 风雨同周六十年”的活动,通过采访老干部们的革命事迹,来弘扬革命传统,激励后辈师生,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借此,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原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张范同志。
  1926年6月28日,张范出生在江苏盐城小乡村的一户朴实的百姓家庭。那时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不久,南方国民革命也不断兴起,全国卷起了群众性的革命高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张范,逐渐建立了革命信念。15岁那年,他毅然地离开了父母,到离家很远的一个补习班读书。记者采访时,他深情地讲述到:“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也上了很多年私塾和小学,但是觉得学到的东西太少,得知盐东有个补习班,我就想去。虽然舍不得离开父母,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之后张老又听说根据地办了一所中学,便连忙赶去报到,成为了第一批入校学生。学习期间,他认真踏实,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有高度的责任心,常为同学们办好事,办实事。由于办事积极、表现突出,1945年,经党组织培养,张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这样,张老在求学中,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征程———革命之路。经过党的指导和培育,20岁的他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他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站起来,中国人民会站起来!
  1948年,中国革命形势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解放战争取得了战略反攻的节节胜利。随着战争的发展,解放军不断向国民党统治区挺进。但当时新解放区政权还未建立,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乡保长在掌握政权。于是党中央决定从各大解放区抽调区以上的各级领导干部,组成南下队伍,支援新区。
  张老还清晰地记着:“当年的11月13日,党组织来了通知,说我们一些人要被抽调到新区工作。接到任务后,大家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将要被抽调到什么地方,想着即将离开家乡,依依不舍,但这是组织的命令啊,我怎能将自己的儿女情长放到工作中呢?”后来张老与同行的干部们一起背着行囊,靠着两条腿走了一个月到达现在的安徽蚌埠市五河县。接着又马不停蹄过淮河,自己拉着纤来到当时的 “小蚌埠”(今淮河以北的一个小镇)。在那没等多久,便接到了上级的通知说要乘火车去合肥。“这可乐坏大家了,因为那时候我们从没看过火车,更别说坐火车了,所以很期待能亲身体验下,结果一看才知道是拉煤炭的车,不仅脏而且还没座位,车子刚开不久,老天爷又捣乱,下起了大雨。没有雨伞、没有雨衣,每个人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来避雨,当到达合肥时,所有人经过雨水一淋,再加上车上的煤炭灰,大家都弄得黑不溜秋,谁也不认识谁了!”说着,张老呵呵的笑了起来,这一笑,却夹杂着多少艰辛与困苦,也只有像张老这一辈的老同志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正意味。“那时候粮食也短缺,大家只能靠高粱米、高粱糊充饥,1949年的春节,很多老百姓家里都做豆腐,而我们这些人,没有吃的,就只好向他们买了些豆腐渣炒炒将就着过了年。不过现在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希望你们年轻一代听了这些故事后能够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它真的来之不易啊!”
  张老自从1949年来到安徽,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六十年零九个月。他将自己那满腔的热血都倾洒在了安徽。 “我来安徽的前三年,一次都没能回家看望家人,因为当时我正在白龙区 (合肥市肥东县管辖的一个区)的人民法庭担任审判长,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后来收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我不禁痛哭流泪,很想回去看下父亲,但是人民需要我,部队需要我,我不能离开啊!”回忆这段岁月时,老人的声音一直很低沉,当被问及后不后悔时,他坚定地说道: “不后悔!”
  回望张老的这六十多年,革命活动贯穿了始终,但大部分时间他还是躬耕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完成镇压反革命后,张老就被调至巢湖地区当文教科科长,这是他初涉教育领域。1952年9月,经芜湖地委确定,被任命为和县中学校长并参加了县委工作(当时县委不设常委)。在和中他大力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拆除学校大礼堂,兴建新教室,开辟理、化、生实验室;扩大办学规模,开设初中六个班,高中两个班。1955年9月,张老调离和县中学到中央教育学院学习一年半。期间,他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党史哲学等教育理论,为今后校园建设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1956年张老从北京回到了安徽,担任屯溪高级中学校长。教学成绩都名列全省前三名,一并跨入省重点高中的行列。1977年,他来到了安徽师范大学担任党委常委、副校长。1978年他再次前往北京,在中央党校学习了七个月,这七个月中张老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我校任职期间,他积极实施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在那个左倾思想影响的年代,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和中央的政策还不能彻底理解,而张老却一直坚持着改革。当记者问他对学校未来的教育发展有什么建议时,张老语重心长地说:“学校要加快学生思想教育建设的步伐。对学生要求要非常高,但是,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孩子,却要耐心地教育,希望现在的教师也能这样。因为只有先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今,张老已离休在家,但他仍然心系我校的发展。闲暇时候,张老喜欢到师大校园中散散步,看看杂志,偶尔也练练书法。他非常关心下一代工作,经常给新生作革命传统报告。在担任离休干部数直属党支部书记16年间,他无私奉献,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即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也能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5.12汶川地震后,他还积极捐款和主动交纳特殊党费。在多次扶贫救灾捐款中,张老总是全力配合,起带头领导作用。由于他坚持不懈地认真工作,前不久,张老光荣被评为安徽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国庆六十年之际,张老还挥毫写下“锦绣中华”四个大字,作为献给祖国母亲的礼物。
  六十八年前,张老凭着一腔热血,毅然投身革命;六十八年后,经过岁月的消磨,张老虽已没有了强健的体魄,但是他仍然保存这一颗火热的革命心,他用自己的热情燃烧起革命的火焰,照亮了后辈们前进的道路,他的这种热衷革命、献身教育的精神将会代代相传、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