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学科建设:彰显特色 全面发展■学通社记者 邓艳华 王睿希

2010-04-10     浏览(16)     (0)

  自2000年三峡大学合并以来,学校通过学科调整与建设,形成了涵盖理、工、医、文、管、经、法、教八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构架,十年来,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本科专业达到58个,硕士点32个,工程硕士领域7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基地有15个;而2000年,本科专业仅38个,硕士点仅6个,省重点学科仅1个。校长助理田斌说:“学校发展到今天,学科建设成效卓著,国家科技进步奖取得重大突破,并且,我校获准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科建设凸显水电特色,形成高水平综合性全面发展的基本格局。”
  我校依托三峡,充分利用地利条件,以水利电力为特色,逐渐打造了自己的强势学科。这些学科分别是水利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电气工程学科、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其中水利工程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是申博授权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陈铁老师说:“我是2008年专门调过来负责进行申博工作建设的。我校博士学位授权资格从2008年专家进校考察,2009年 4月湖北省正式立项,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预计2010年年底能完成建设任务。”学科建设在突出水电特色的同时,学校按照建设水电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目标,在其他学科建设方面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吴卫华介绍:“为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同时,科技处制订了‘求索计划’具体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实施方案。”
  2000年合并之初,各个学院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组建。田斌说:“以学科为单元具有先天性的缺陷,这种组织方式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使学科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且各学院涉及学科过多、跨度过大,不利于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同时,也存在同一个一级学科分属不同学院的情况,不利于整合资源。”2010年,学校再一次进行了学科结构布局与组织方式的调整,如新组建了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整合调整并组建了土木与建筑学院、水利与环境学院、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田斌说:“经过学科专业的整合与调整,学科建设形成全链条式的发展,使每个学院都以一个行业或产业领域为服务重点,都有发展的重点。这是适应学科自身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为符合行业与区域的发展,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校学科建设形成了新的学科建设理念。田斌说:“目前,我校正在建设以‘水电能源工程、灾害与环境、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三峡文化及区域经济’为主体的五大学科群,每个学科群都有自己的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及相关学科,通过学科群的建设,形成学科的集群优势,服务社会需求。”
  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与国内及国际其他大学、企业、科研单位等的合作,比如同武汉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公司、葛洲坝集团、中科院生态研究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田斌说:“我们彼此间有合作也有竞争,通过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可以不断带动学校的发展。”
  学科建设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而走向成熟。田斌说:“我校的办学条件在逐年提高,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固定资产 2000年不足 3亿而2010年达到17.5亿;软件方面从师资队伍上看,2000年教授不到 100人,博士学历不足50人,现在我们的教授达240人,博士学历以上的有300多人;2000年我校‘楚天学者’仅1人,现在有14人,分布于各个学院。”
  学科建设虽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有更大的挑战,比如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田斌说:“目前,我校面临的困难是缺少人才,高水平领军人才太少;建设资金来源不丰富。对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某些学科,‘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但对于一个综合性大学来说,基础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放松。”
  经过十年的建设,我校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十二五”规划正在编制,展望未来,田斌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一级省重点学科要达到5-6个涉及各大门类;将在水利水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人才队伍方面,争取有5-10名教授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国际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人才队伍由‘金字塔型’转变为 ‘仿锤型’,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建设学科团队,展开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产出高水平的成果。”
  十年来,我校的学科建设坚持彰显水电特色,促进全面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