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大老李”轶事
作者:□数学科学学院单枚
□数学科学学院单枚
大老李其实不大,是我大学里同一个社团的副理事,其实比我还小一岁。我并不清楚关于“大老李”这个称谓的来历,我进社团时,大家就这么叫了。大老李性格开朗,马大哈脾气,什么事情都不是很在乎的样子。他还有一个特点,也许是与他的语言学专业有关,就是喜欢显摆显摆自己的学问,有时难免成为别人逗乐、取笑的对象。
大老李认识许多字,许多很生僻的字他都认识。对字典他也很熟悉,一些字他不用查就知道在哪一页。但他不会写文章,就是说,他只会认字,不会用字,虽然记忆力很好,但思辨能力差些。
有时,他就专门找一些冷僻的字考我们,以显示他的学问。我们不会,他就讲给我们听,自然就很满足。后来,大家看了赵本山、宋丹丹演的小品《策划》,于是就有人给大老李起了个外号叫“有才”。每每他给我们讲些偏僻字的时候,我们就会用“你太有才了”这句话来“赞扬”他,他也并不反感,且乐于接受。这使我常常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个迂腐、酸溜溜的文人形象。有时,我们也和他开玩笑,说,大老李,你那么有才,那么有学问,认识那么多的字,毕业后应该去教书,或当评论员,当作家。大老李却笑笑说,不行,不行。
那天,我们正在办公室里忙着各自的工作,大老李不请自到,进来了,谁也没有抬头看他一眼。他就拿了一张报纸走到沙发前自顾自地看着,一会儿大声念起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小明的父母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老三叫什么名字?”念完,大老李扑哧一声叫出声来:“这么简单,叫三毛呀。”我们这才开始注意他,等搞明白怎么回事时,我们也笑了,比他笑得更厉害。我们知道他为什么笑,可他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在他看来好笑、简单的脑筋急转弯题,他却自作聪明,没有答对。他就是这样一次次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笑声,让大家既谈不上尊重,也说不上讨厌。
可是,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四川“5·12”地震发生后,学校组织捐款,捐款额度没有明确要求。大老李一人就捐了200元,比一些老师和班干部捐得都多。张榜公布以后,有的同学就很愕然,说,呦,大老李捐这么多啊,想评先进个人啊。从此,大老李又多了个“先进个人”的外号,对此,大老李既不解释也不反驳,还是一笑了之。后来,听说大老李还通过其它渠道给灾区儿童捐过一些书,尽管他家里并不富裕,生活费还是勤工助学攒起来的。
当我把大老李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谁也不用笑话谁,谁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料。你在别人眼里,又何尝不是一部小说呢?或许,有些人还是一部很糟糕的小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