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平陵故城考古发掘现场
一座故城,巍然屹立,一段历史,几经起伏。这片土地曾经 喧嚣一时,而今在黄土下沉寂。捱过了两千年的岁月,考古学 家不断前来,揭开它尘封的宝库。2009年9月,北大考古文博学 院07级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来到了这里———山东省章丘市东 平陵故城。在这里,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田野考古发掘,不仅收 获了重大考古发现,也收获了一次难忘的人生之旅。 进军尘封的故城山东省章丘市东平陵故城是汉代济南国都城、济南郡首 府,同时也是战国至汉代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工业重镇。曾几何 时,权倾一时的吕后分封其亲侄吕台为吕王,都东平陵城, 2000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洛庄汉墓即为吕台之王陵,与 东平陵城近在咫尺。王莽也是东平陵人,王莽与那位怒掷“传 国玉玺”的姑母王皇后,儿时就生活在东平陵城。
东平陵故城呈正方形,边长约2000米,城内总面积约为 400万平方米。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内文化堆积十分丰富。东 平陵故城是山东乃至国内保存最好的古代地方城址之一, 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界的前辈吴金鼎、董作宾最早涉足 东平陵故城。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东 平陵故城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特别是2001年,较大规模地勘 探和试掘,基本摸清了城墙的年代、结构以及城内遗迹的分布 轮廓。
出于大遗址保护规划制定和学术研究的需要,2009年,由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济南市文物 考古研究所3家单位联合报请国家文物局《山东章丘东平陵城 遗址保护研究项目》课题立项,并获批准。2009年秋,3家单位 组成联合考古队,揭开了东平陵故城新一轮考古工作的序幕。
参加此次考古发掘的年轻主力军是考古文博学院07级15名 本科生和5名研究生。对考古专业的同学们来说,田野考古实 习是四年大学本科学习中最重要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人生的 一次挑战。考古学是一门实践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参 加实际的田野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也才能成长为 真正的考古学家。临出发前,各位同学的心中怀着莫大的激动 和喜悦,当然,也还有些忐忑不安。这支队伍可谓兵强马壮,考 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化成教授、汉唐教研室主任杨哲峰副教 授、青年考古学家张海博士、倪润安博士,冶金史专家陈建立 副教授带领队员们,于2009年9月5日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当然,一起工作的还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文物考 古研究所、城子崖龙山文化博物馆的多位老师。 实践出真知张海老师算是半个海归,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 用是其专长,在他的指导下,将卫星图与大比例地图对接,用 全站仪对东平陵城进行详细地测绘和分区。尽管课堂中已经 学过一些,但在实际中运用还真是两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 练,队员们已经能够驾轻就熟。
接下来的工作则是用“洛阳铲”钻探选取发掘区域。“洛阳 铲”可不是那么好用的,在老师手里是那样自如,但队员们用 起来,费尽了力气还是掌握不好,需要多加练习才行。发掘区 确定后,就要布探方开始发掘了。可没有想到的是,发掘前的 第一课竟然是收割玉米。为了加快进度,队员们中的大多数从 来没有干过农活,但也要赤膊上阵了。他们挽起袖子,拿起砍 刀,向着这大片玉米地发起总攻。在两米多高的玉米秆丛中, 同学们先摘下玉米,再砍倒玉米秆,拖运出来,一下午的功夫, 这一大片的玉米地就被考古队员们“夷为平地”了。
2009年度发掘点主要在城内西侧偏南的冶铁遗址区和城 内中部偏北的宫殿官署建筑遗址区展开,两处总计发掘面积 达一千二百多平方米。
考古发掘必须按照一整套科学的、严谨的操作规程来执 行。每位队员都会负责一个或几个5米×5米的探方,他们常常 自诩为“方丈”。队员们在各自的探方内,按照考古地层学原 理,从晚期地层到早期地层,进行非常细致地清理。“平刮地 面”就是一项“细活”。在工地上,队员们都要熟练地掌握“手 铲”技术。每次向下挖5厘米,然后用手铲将探方地面刮平一 遍,以观察平面变化,看是否有灰坑、房子或是其它遗迹现象。 而一旦发现了遗迹或遗物,更要用手铲或是毛刷等工具小心 清理。像这样的刮地面,一天下来都要进行好几遍,刚开始的 时候许多队员们的手都有些浮肿,但队员们还是挺了下来。科 学的发掘是基础,但记录地层、遗迹和遗物的详细状况则是十 分重要的,这包括绘图、照相、测量、文字记录等等,一份完整 的、详尽的发掘记录是以后资料整理的重要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们从辨认土质 土色、判断各种遗迹现象,到测点绘图、文字记录,每一样都要 从头学起。这次发掘的汉代冶铁工场地层关系甚为复杂,但老 师们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了。他们随时随地进行细致耐心 的讲解、手把手地教队员,还经常集中进行“现场教学”。当然 还有冶金史专家陈建立老师为队员们做专业解惑。
工地发掘从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份。3个多月,对 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从9月份烈日炎炎的酷暑, 到12月份大) 飘飘的严 寒,对于这些从未参加野 外发掘的队员们来说,可 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同 学们都坚持下来了。苦中 自有无尽的乐趣,每一个 遗迹现象判断清楚后都 是一种欣慰;每一次重要 发现都让队员们兴奋不 已。赵化成老师说,考古 学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 不知道有多少新发现在 等着你,有多少新问题在 等待你去探索。何况,这 些重大发现是出自这些 年轻的队员们之手。
12月初,考古工地发 掘告一段落,但艰巨的资 料整理任务还在后头。由 于出土遗物数量巨大,整理工作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当然,这 还是初步的整理)。冶铁工场出土的大量铁质器物以及炼炉材 料,需要分类、统计、挑选标本、登记、入库;而宫殿遗址大量的 建筑材料,都要经过清洗晾干后,再根据器类和纹饰分类统 计、挑选标本、登记填表等。另外,还有修复、绘图、拓片、照相 等一系列的工作。
田野考古实习期间,从民工管理、仪器管理、图书管理、文 字资料管理、文物标本管理、伙食管理,每位队员都有责任在 身,都领受一份任务,操一份心。比如管理伙食,镇上每三天开 一次集市,值班的同学要去“赶集”,一次买完30人3天要吃的 所有东西,还要变着花样安排好一周的食谱,为辛苦一天的老 师和同学们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倪润安老师是这次发掘的后 勤总管,为发掘队员们的衣食住行忙乎了不少。 收获喜悦2009年度东平陵故城考古发掘收获是多方面的。冶铁遗 址区发现的主要遗迹为西汉中晚期的冶铁工场,发现多座熔 铁炉、铸造作坊、烘范窑、储泥池、水井、铁材坑、石灰坑等。遗 物方面,仅是挑选的铁农具、铁工具、铁器铸范、铁板材、铁条 材、炉壁残块、筒瓦、板瓦、瓦当、花纹铺地砖等标本,就数量巨 大。这些文物,尽管没有金银玉器那么光鲜,但学术意义十分 重大。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冶铁技术、铁器产量、铁器广泛 应用诸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是当时的高技术行业,其成就 不亚于四大发明。本次发掘中,出土了十多件带有“大四”铭文 的铁锄铸范,“大四”即泰山郡第四号作坊,为首次发现。老师 说,这对于研究汉代冶铁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提供了极为重 要的新资料。
杨哲峰老师主要负责宫殿建筑区的发掘,在他的精心指 导下,当时的汉代大型宫殿基址被揭露出来。宫殿上部的梁架 及屋顶等木构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但夯土地基、地基周围铺有 花纹砖的外廊道、建筑外围成排的散水石保存状况良好。出土 的各种建筑材料种类丰富。古代建筑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根 据现场的发掘资料,复原出了这座大型宫殿建筑的想象图。
对于本次田野实习发掘成果,赵化成教授在总结中这样 说道:“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以往对中央都城所做工作较多, 而对地方城市重视不够,东平陵故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将 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 积冶铁工场的发现,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 料,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
这次实习的每一位队员们,每人各自完成了一份实习报 告,汇编成长达20多万字的《2009年度东平陵故城田野考古实 习报告》。这份颇具分量的实习报告,让所有的辛苦付出都值 得了,所有的记忆都将熔铸其中。
这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考古队员们相约,10年后再聚 东平陵城。 (作者为考古文博学院20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