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如果这门课能让研究生们深信对知识的探索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这比知识传递本身要来得有价值的多

从《智能信息检索》看微软前瞻性课程

作者:■杜小勇    
2010-03-15     浏览(298)     (0)

本文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学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开设互联网数据管理课程的经验,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课程效果等方面。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评价很高,认为课程让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都能学到知识,授课风格风趣幽默,深受研究员们乐观向上的科研态度感染。双方的合作也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由于身处人文社科大环境中,一直走的是小规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且主要力量集中在数据管理方向上。在这样的格局下,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接受到一流的教育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引进外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人大计算机专业一直就有邀请校外优秀教师来学院开设课程的传统。
  2006年底在复旦大学举行的FDM2006研讨会上,微软亚洲研究院搜索技术小组马维英、文继荣、聂再清三位研究员在各自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他们在互联网数据管理平台、对象搜索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的工作代表了未来搜索技术的发展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数据库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为了加强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信息学院报经学校同意,聘请文继荣博士为兼职教授。2007年9月27日,学院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次“互联网数据管理主题学术报告”,文继荣、刘铁岩、聂再清三位博士作主题演讲,同学们反映热烈。会上,文继荣介绍了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给学生们开设搜索技术课程的情况,于是我萌生了将这门课程完整介绍到人大的想法,并与文继荣博士一拍即合。课程设计微软的课程比较系统、全面地涵盖了IR技术的重点和基本内容。然而考虑到授课对象主要是硕士一年级生,对于信息检索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不一定了解,我希望能够合作开设,由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的选择。微软表现了极大的诚意,认同我的想法,并及时向我提供课程设计所需要的材料。课程由我和文继荣共同主持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在学校研究生院的网站上及时发布了相关信息。教学目的我和文继荣讨论后,确定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信息搜索技术的前瞻性课题的介绍,使学生能对信息搜索技术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开设课程的形式为信息学院的学生带来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念,感受学者追求真理、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教学过程教学不仅仅是课堂讲解,还有其他的教学环节,如作业、练习、考试、课程报告等。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要求同学们按照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报告。微软的研究员们将承担批改部分课程报告的任务。课程效果2008年2月15日,元宵节的晚上,由马维英博士主讲第一讲:《互联网信息搜索:历史与未来》。后面的三讲由我讲解,介绍基于文本内容模型和与内容无关的模型。第五讲,由宋睿华博士介绍信息检索评价方法和检索所面对的新挑战,以及如何在信息检索评价领域做研究。第六讲,李航博士介绍了互联网信息检索基础和主要课题。第七讲,张磊博士介绍互联网图像搜索。第八讲,刘铁岩博士主讲链接分析技术和网页排名欺诈。第九讲,刘铁岩博士提出了将排序作为机器学习问题的新思路。第十讲,由史树明博士介绍信息检索领域近年出现的一些特殊的模型。第十一讲,聂再清博士介绍对象级别的互联网搜索。第十二讲,文继荣博士演讲“搜索引擎综述:系统、算法和挑战”。第十三讲,谢幸博士主讲关于移动搜索与基于位置的搜索。第十四讲,李航博士介绍信息抽取技术。
  从收到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门课的评价很高。他们认为课程让不同知识层次的人都能从课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授课风格或风趣幽默,或朴实深刻,每堂课都令人流连忘返,不舍归去;研究员们乐观向上的科研态度也让同学们深受感染。
  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但是学院与微软的合作才刚刚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了“全面提升国际性”的行动计划,在制度和政策上将会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国际交流的环境,这是“天时”。微软亚洲研究院位于知春路上,地理位置与人大校园是近邻,这是“地利”。一个学期的课程合作使我们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和友谊,这是“人和”。有这“天时、地利、人和”,我深信我们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将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