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邢凯,哲学院2006级本科生,曾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并多次荣获奖学金。她曾赴香港交换学习,是“创新杯”的获奖者,情商协会的创办者,曾任哲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现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其学分绩从未低于3.90,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榜首,是2009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访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邢凯

作者:许乐  ■学生记者    
2010-03-01     浏览(405)     (1)

邢凯是一位大学生,她认为人生知足为乐,也要常思进取。她通过扩大阅读和做笔记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并注重创新和合作。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并成为奥运会铁人三项专业志愿者。她的座右铭是“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回忆起大学生活,邢凯并未觉得有多么波澜不惊,只是淡淡地用这十个字来凝炼自己的感受。人生知足为乐,也要常思进取;知道要有所作为,也知道有得必有失。这便是她,一个去从随心的人。
  “书虫”?我不是!
  大学三年,邢凯学分绩一直位列年级榜首,然而她从不承认自己是“书虫”,她更愿意将自己的成果归功于她那一摞厚厚的读书笔记本。
  三年来,邢凯一直坚持看书扩大视野,专业书、课外资料集、社会畅销书,她都有所涉猎。邢凯一直坚持做笔记,记录下书中的好词句和自己的想法。在回顾笔记时,她总能被以前一瞬间的想法所惊诧,并从中挖掘到新思路。邢凯很重视捕捉老师在课堂上的奇思妙语,郭湛老师课上说过的一句话“面宽了才能知道你的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对她影响很大。邢凯知道社会需要的是“T字形”而非“一字型”人才,而她需要做的,便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邢凯很重视学习方法。对于哲学专业课程,邢凯主要是读为主,多看专业书,思考每一位大师的思想。邢凯还辅修了农业经济管理,对此,她主要是以做为主,多看社会多实践,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事例中。邢凯还学习了西班牙语,经常找同学用西班牙语对话,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邢凯认为,学习是一种方式,学习更是一种方法。“合作”与“创新”———软实力的巩固在2008年初,邢凯做出了一个对她影响很大的决定:去香港交换。邢凯至今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这个选择,正是这段经历,让邢凯知道了世界之大,知道了自己要走怎样的路。
  邢凯交换的学校是香港岭南大学,全英文教学模式让她收获颇多。邢凯印象最深的是“合作”与“创新”。在岭南大学,课堂并不只是老师的舞台,而是lecture(演讲)与tutorial(助教)的结合,学生的创新性很受重视。邢凯每门课程都做课堂展示,并与同学进行合作,使她真正理解了“合作”的涵义。
  当时正值藏独分子活跃时期,邢凯主动用创新思维去思考:对于西藏问题我们大学生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能使藏汉宗教加强沟通?这些思考便是之后创新性实验《宗教语境下的和谐社会构建———汉藏佛教僧侣沟通对话的可行性研究》的雏形。邢凯承认香港之旅带给了她价值观层次的改变。
  忙而不盲 充实并快乐着校学生会副主席,校会提案落实委员会副主任,院学生会生活部部长,院分团委副书记,班级学习委员,“情商协会”创办者,《青年人大》记者……琳琅满目的称号都汇集在邢凯身上。
  创立“情商协会”的想法在邢凯入学之初便已成型。大三时,正值心理学系的创办时期,邢凯便把握时机着手创办情商协会。创办过程是漫长的,为使申报材料获得通过,她连续几天不眠不休;为将理念贯彻得更加彻底,她一次次修改资料;为邀请加拿大情商教育专家David8Cory做讲座,她到处联系,费尽波折……招新那天,一位教授领着他上大学的孙子来到招新展台,鼓励他们:“你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自我、解析情感的平台。”那一刻,邢凯知道,之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首都国庆60周年志愿者,transcoms杯创业挑战赛,“宝洁”精英挑战赛,oval中日韩创意大赛……除了学生工作,社会活动中也从不乏邢凯的身影。
  2008年邢凯成为奥运会铁人三项专业志愿者,服务对象是美联社等五大社的摄影记者。记得比赛刚结束,邢凯看到有一位记者在工作间挠着脑袋不知所措,她马上走上前递上比赛成绩单,记者当时震惊得直喊“great”。美联社记者走的时候,留下“You8are8the8best8of8all8volunteers8I8have8met.”让邢凯觉得很自豪。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她的人生座右铭。在匆匆人生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想活出自我的真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