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蜀南气矿稳产保增,安岳须家河组气藏成为新的资源接替区块。岳101-X2井测试获日产天然气近百万立方米,预示着安岳区块的良好勘探开发前景,外输首站———岳105井一次性复产成功,标志着安岳须家河规模效益开发“攻坚战”正式打响———

安岳之上 涌动希望

作者:□记者 笪玲 特约记者 何文杰 通讯员 邱令 黄斌    
2010-10-02     浏览(725)     (0)

  9月,蜀南,安岳区块。
  热浪翻滚的大地,须家河组气藏在地层深处涌动。骄阳四射下,汗水,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新的希望。
  9月18日上午10时,伴随着一声令下,“开”!岳105井井站长辛平和班员缓缓地打开了一级针阀,顺着“嗤、嗤、嗤”的气流声,一级压力逐渐上升,岳105井顺利开井恢复生产。这口井目前生产套压为18.70兆帕,油压3.10兆帕,日产气量7.6万立方米,作为试采干线外输首站,岳105井的复产成功,标志着安岳须家河组气藏规模效益开发“攻坚战”正式打响。
  安岳须家河,老气区的“新力量”,正在沉默中爆发,在逆流中奋进。
  曾经占据 “半壁江山”的产气量,让蜀南在四川油气田居功至伟。
  历经风雨,辉煌不再。面对无数的挑战,如今蜀南人选择的是正视现实,转变观念,不断探寻老区稳产的最佳发展路径。
  作为四川盆地主要的产气老区,昔日的蜀南气田创造了太多的辉煌,演绎了无数的神奇,给后来者留下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上世纪50年代,从圣灯山、黄瓜山打桩围寨开始,蜀南石油人在四川盆地南部和西南部的5万余平方公里勘探开发区域内,展开了一个接一个的会战,获得的气田和含气构造共74个,1979年创造了年产天然气49.8亿立方米的最高峰。
  翻开四川油气田的发展史页,蜀南气田曾经独领风骚,居功至伟,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的“半壁江山”遭遇递减尴尬,年产气量从近50亿立方米的高位狂跌至11亿立方米,几乎陷于绝境。昔日“圣灯山上气虎啸”的火热场景不复存在。
  困窘,无奈。蜀南人反复找寻着破解之法,他们盼望着在最艰难的时刻看到希望的曙光。
  2001年,老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重组整合风起云涌,由原川南气矿和川西南气矿合并成立的蜀南气矿集大气与智慧于一身,在思想观念上“重拳出击”,坚持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突出矛盾,走上了“产量回暖”的发展道路。“面对困难,我们选择正视现实,因为只有认清现状才能有利发展。”蜀南气矿矿长乐宏道出了蜀南人对未来道路的权衡,“气田产量递减速度加快的现状迫使我们的观念不得不转,怎样才能让老气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题?”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放思想,力争取得认识上的突破,设备工艺日趋完善……”一系列的转变,让气田生机再现。从2002年开始,蜀南气矿天然气产量由11.42亿立方米一路飙升到2009年的16.18亿立方米,自2005年起,更是连续五年保持稳产15亿立方米以上。
  稳住15亿立方米,对于蜀南这样的老区来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2010年,气矿给自己排定了“重在发现、扩大成果,坚持立体勘探、整体勘探、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快增储上产步伐”的发展思路,在此契机下,安岳须家河产能接替区块浮出水面,它的试采成功给蜀南人带来的是一份惊喜与期望。
  目前,安岳区块建成并正在使用的管线共有6条,生产气井5口(岳101井、岳101-X12井、岳105井、威东7井、威东12井),本年已累计产气3343.69万立方米,累计产油3259.46吨。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如果我们还沉浸在以前的观念里,也许永远也达不到现在的成就。”隆昌采气作业区党委书记罗开银对记者说:“我们的观念是一步步转变过来的,对于安岳须家河组气藏的认识,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反复把旧资料用新观点来解读,把眼界拓宽和放大,科技进步的力量才得以体现,解放思想变成了真正的生产力。”
  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自豪感,蜀南人正昂首阔步走在安岳须家河的大道上。
  当前,在蜀南气矿稳产15亿立方米,西南油气田建功300亿立方米的宏伟蓝图上,安岳须家河组气藏的试采成功对于蜀南人乃至所有川油人来说,都恰似一剂药量十足的“强心针”,其中的每一份收获都是一次突破。
  “烽火”连天,安岳攻坚。一路走来,从2005年迈入“须家河时代”开始,四川油气田在须家河层位的勘探开发经历了从广安到合川再到安岳的发展路径演变。(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