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生活,让城市更美好□阿宽
我们是在造城市,是在做运动式的城市建设,还是应该遵循适度、协调、人本、和谐的原则,让城市能够持续、永恒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国人大概有崇尚大的审美观和世界观,我们去看世博会,觉得大得惊人,一条步行道走到要绝望,毒日头下排队几小时,一个馆蛰摸着进去看10来分钟的短片,都是令人惊艳的声光化电,高科技当然无畏,大手笔彰显大身份,也许不见得大块头就有大智慧。下一届主办方已经明白说了,他们要建设一个袖珍型的世博综合场馆,集纳展现万国精华。在那好看的巴掌大地方,我想也许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要满足接待N多人次的目标,参观过程及组织工作必定够得瞧了!
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城市创意的主体。联合国编撰的《创意经济报告2008》说:“城市有一种关键资源———它的人民,人的智慧、欲望、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取代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市场通路成为城市的资源。那些生活在并运行整个城市的人们将决定城市是否拥有成功的未来”。生活在城市社区及群落里的人自己觉得舒服,才能够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居住文明的重要维度。在联合国的价值尺度中,也遵循了这样一个准则:城市运动和发展要遵循新价值观念,比如绿色、环保、宜居、协调等取向。评选全球第一个电影之都,没有选择洛杉矶、孟买和东京,结果令人意外,英国中等城市布拉德福德入选。原来这个城市最早毛纺业发达,污染严重,后来转型为生态城市。羊毛交易所改建为书店,建设了英国最大的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每年举办一次电影节。联合国力图通过这个案例,鼓励中小城市因地制宜,推动经济转型,产生综合效应。
此次世博的主题是 “BetterCity,BetterLife”,官方给出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民间却有五花八门的见解,包括,“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健全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进化城市,提升生活”,甚至还有“生活让城市更美好”。主题是人设置的,服务于人类对城市梦想的解构。我想,在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关系解读上,既然人离不开对城市的依附,城市进步依赖于人类的规划与建造,“生活,让城市更美好”,也许才符合人的本意,才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平衡状态!
回答和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是关键。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怎样的城市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生活?人的生活与城市发展如何构建永续的平衡?高速扩张、物质框架的外壳化城市、高度发达的城市配套系统,极度发育的人文改造运动,高碳排放、高污染、高消耗带来人与自然的不平衡。我们是在造城市,是在做运动式的城市建设,还是应该遵循适度、协调、人本、和谐的原则,让城市能够持续、永恒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在现代的城市,人与自然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和落寞感。网络当红,人情冷落,当距离不再成为问题时,“宅人”在今天被定义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其实这宣示了人与城市,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重大危机。比如,最简单的交通体系问题,在城市应该是“人行”成为主角,还是“车行”成为主流?应该是钟点工、修理电器师傅穿梭街头,大部分人却窝在房子里、大型购物中心,还是处处出现“清明上河图”的百般人群活动景象?
美国新泽西州首府圣达菲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那里是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美国本土文化交汇之地,没有“匠心打造”的名胜古迹,以区区7万居民,凭借浓厚的艺术氛围、密集的民俗创意活动,热闹的市场节庆拔得头筹。我们一个省会级城市会做多少造景,会做多少蜂拥而上的再改造运动,把城市做成一个个透不过气的“超级汉堡”?
如果城市有灵性,她一定会因为自己也感觉够美好,才可以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的醉心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