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零递减”的庐山真面目

———蜀南气矿“江安经验”新闻调查之二

作者:□特约记者 何文杰    
2010-07-20     浏览(297)     (0)

  井还是那些井,气田还是那些气田,蜀南气矿江安采气作业区却演绎了一个老气田特有的传奇———“零递减”。》》“零递减”把难采储量变成了产量什么是“零递减”?是指江安采气作业区天然气年产量综合递减为零或为稳中有升,并非指某一气田或某一口井产量的递减或增长。
  “零递减”是江安采气作业区在连续八年无新井投产接替补充的情况下,其综合递减率年年都在零以下,表现出来的是产量稳中有升,是递减阶段2002年以前从未有过的纪录。
  “零递减”是江安采气作业区的奋斗目标,是老气田挖潜措施在后期气田综合治理过程中增产效果显著的表现,是工艺设备运转时率和气井生产时率都大大提高的结果。
  “零递减”目标的实现,缓解了老气田严峻的生产形势,改写了一些已经被放弃和将要被放弃的老气田、气井的命运。
  就在几年前,谈及“零递减”,从事几十年的老采气人只是摇头:这样的目标太难了。有的甚至肯定地说:地下资源的复杂性和有限性,要实现“零递减”不可能!
  江安采气作业区的“零递减”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作业区从2002年以来,老气田稳中有升已持续了八年有余,实践证明了实现“零递减”是可能的。
  综合递减指标反映气田开发措施增产弥补产量自然递减的效果,“零递减”说明了当前开发措施增产能够弥补产量的自然递减。江安采气作业区八年实现了“零递减”,是该作业区老气田有水气藏综合治理,提高气田管理的必然,是老气田全部靠增压及排水采气等开发技术措施挖潜生产的必然。以2002年产量为基点,年年增长,平均年增长幅度3.48%,把难采的水淹储量变成了产量,正是这种“必然”所带来的结果。
  江安采气作业区所属气田全系低压有水气藏,2008年气田均已进入“全工艺化”生产状态,至2009年底剩余可采储量仅为5.2亿立方米。就算是能保持“零递减”,也只有三、五年的事了,戏台搭得再好,没有演员,也是空喜一场,自己都要问:老气田挖潜还有作为吗?》》“零递减”迎来新的物质基础据了解,西南油气田公司老气田自然递减率为20%以上,蜀南气矿老气田自然递减率为20.69%,2009年西南油气田公司老气田贡献率达88%,可见,老气田挖潜增产仍是完成生产任务的重点。
  既然老气田是完成既定目标产量的主力军,老气田挖潜的作用十分明显,而“零递减”则更是体现老气田挖潜背后的价值———在一段时间内支撑着企业的未来。
  “零递减”必须要有物质基础,老气田后期开采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一部分是已探明的水淹储量,一部分是低渗空间补给地质储量,这两部分储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难采出。
  不过,储量就是希望,有储量就有坚守的信心。
  江安采气作业区所属气田的地质结构属非均质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经过近50年的开采,地层压力已降到4.5兆帕左右,采出程度已达90﹪以上,经最新计算,江安采气作业区从非均质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中获得了低渗空间补给地质储量19.23亿立方米,占原探明地质储量的15.8%。以付家庙气田为例,二叠系茅口组气藏付5井裂缝系统,高、中渗透空间的储量38.26亿立方米,低渗空间补给储量4.10亿立方米,总的储量42.36亿立方米,累计采出35亿立方米,剩余储量7.36亿立方米,目前采出气量主要为低渗空间补给储量。
  新增的储量,深化了对非均质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的认识,尽管难度大,说明老气田仍有挖掘潜力。新增的储量,把江安采气作业区老气田开采的时间和空间一下子拓展宽了。
  为什么会有新增的储量?说明二、三叠系非均质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存在低渗空间补给储量,这部分低渗空间储量在气藏开发后期地层压力降至很低才能开始向气井流动补给。江安作业区在老气田锲而不舍的挖潜中获得了这部分储量,获得了最为宝贵的物质基础。
  江安作业区“零递减”的目标就是与这部分难采储量较劲。
  新增的储量属低渗空间补给储量,由于地层压力低、井较深,有水干扰的情况下,很难采出。必须依靠精细管理,依靠技术进步,采取有效开发措施,才能使这部分储量变成产量。江安采气作业区拨云见日走在了前面,为老气田挖潜获得了充足的信心。
  新增的储量使作业区的心更齐,劲更足,有理由相信,保持后阶段的“零递减”完全可以持续。
  有人这样计算:2002年,江安采气作业区年产量仅0.98亿立方米。按1995年到2002年的年平均递减幅度,到2009年产量将降至0.6亿立方米。而时至2009年,江安采气作业区天然气产量不降反升,达1.244亿立方米。
  “零递减”让老气田柳暗花明,绝非巧遇,是通过坚持挖潜获得了难以流动的低渗空间补给储量。江安采气作业区现在千方百计挖潜,就是把难采的低渗空间补给储量变成产量。》》“零递减”实现的关键所在“气田兴衰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不降反升,一切的成功并非偶然,奇迹的创造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那么,实现“零递减”的关键是什么?
  调查中了解到,江安采气作业区在探索“零递减”中,时时刻刻拧紧了“必须”的三根纤绳,来拉动老气田稳产的重负。
  实现“零递减”必须形成员工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的和谐统一。通过“外培内练加自学”,使作业区高级工比例上升到72%。为解决员工技术单一性问题,压缩机工不再是独立的工种,而是采气工的一项基本技能。老1井和宁5井要上压缩机了,16名员工主动利用轮班休息时间到付1井跟班学习压缩机操作使用技术,满足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实现“零递减”必须解决工艺技术适应性问题。后期气田是“手长袖子短”,工艺技术是靠人来掌控实施的,将泡排、增压、气举等工艺用好用活,体现基层管理水平,广泛应用的泡排工艺,如果加药量小了,达不到正常排水效果,如果加药量大了,造成浪费还要污染生产流程和输气管道。对于“泡排﹢增压﹢气举”之类的组合工艺,更是讲究精细准确,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劳民伤财,“零递减”不可能也不容许浪费。
  实现“零递减”必须正常排水采气,这是气井的第一生命。气矿几十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使作业区治水的思路更加清晰,形成并完善了“从单一的井筒排水到气藏整体治理”的技术思路。
  回注是气井维持生产的第二生命。老翁场气田曾因气田水没有出路而被迫关停,造成了几口井被“水淹”,失去生产能力。“5·12”地震,牟8井盐水池被震裂,险些造成牟家坪气田全部关井停产,为了保证既要生产又不能让盐水泄漏污染,井站选择了“围缝堵漏”的办法,一条一条地将裂缝修复。
  “用心出彩,智慧点睛。”“零递减”是江安采气人用心的结果,是人人以“精心管好每一个气田,精细管好每一口气井,精确管好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为己任的点睛之笔,勾勒出老气田二次开发的精、气、神。
  老气田气喘吁吁,怪象横生,下节将为你讲述江安采气作业区如何应对它们的一个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