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改头换面 合川变得“与众不同”
———记川庆钻探油建科宏公司合川气田地面建设设计的新探索
新闻链接 重庆境内的合川气田地面建设系示范工程,是西南油气田公司对山地和丘陵有水气井的集输工艺、布站方式、生产管理、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与积极探索,其设计生产能力现定为日产400万立方米天然气。其建设规模为:天然气处理厂1座,集气站16座,单眼井5座,丛式井83座,气田水回注站12座,气田水转输站4座,集气管线69.2公里,采气管线247.5公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已充分证明合川气田的开采特征符合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模式分类导则》的低产低渗气田类型。
依据推荐的建设模式,川庆钻探油建科宏公司结合气田实际情况,在合川气田地面建设设计上展开的新探索,奏响了低产低渗气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的进行曲。
走进合川气田,置身施工现场,就会看到现场有着统一的平面布局、统一的建筑风格、统一的工艺流程、统一的设备定型,而更加让人体会深刻的则是这里的标准化在持续化和低碳化。工程设计方总负责人、川庆钻探公司油建科宏公司经理姚毅说:“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合川区块须家河气藏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做成真正的示范工程,通过优选气田建设模式、优化气田总体布局,总结出一系列类似于合川气田须家气藏低产低渗条件下的标准化设计文件,形成单井站、丛式井站、气液混输集气站、气液分输集气站、采集气管线、配套工程等标准化设计工艺及模块,对设备、材料选型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为规模化采购提供依据,节约采购时间,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经了解,近年来川庆钻探油建科宏公司在合川气田地面建设的设计工作中,遵循“节能与发展相促进,开发与节约相协调”的原则,精心组织,开拓进取,突出重点,示范先行,他们一“高”一“低”重唱,使“合川气田地面建设系示范工程”在设计上就有了新的高度。标准化持续化油建科宏公司让标准化持续化。设计人员优选“气建模式”,优化“气建布局”,成效显著。他们总结出的一系列标准化设计文件,形成了单眼井站、丛式井站、气液混输集气站、气液分输集气站等标准化设计的工艺及模块,形成标准化模块定型图151套,标准化技术规格书38份,统一设计技术规定4份,获得设计系列成果72个。为使标准化设计成果更好地符合地面建设的实际要求,将站场标准化设计按工艺、自控、通信、电气等专业进行成果汇总,编制完成站场标准化单体设计4个,使之“流程标准化、装置模块化、安装撬装化、管理数字化”。他们进行的标准化设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设计时间同比缩短30%,建设工期同比缩短10%;新井当年贡献率提高5%,地面工程投资额降低3%。同时,在设备和材料上推行的规模化采购与模块化预制,不仅节约了采购时间与成本,而且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截至5月,合川气田各单项工程的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超过90%。目前,整个合川气田地面建设的标准化覆盖率占到80%以上,规模化高达90%以上。
合川气田含凝析油和气田水,易在低洼地段的管道积存,从而降低管道的输送效率。油建科宏公司在标准化设计上打破了气田开发“地下决定地面”的常规思维,统筹兼顾,优化方案,扩大气液混输范围,实现集中转运回注。在合川气田开发部署同等情况下,“分片区气液混输”较常规做法减少集输管线295公里,减少集气站6座,减少气田水转输管线108公里,预计节省气田地面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标准化“低碳化”油建科宏公司让标准化“低碳化”。设计人员植入“低碳理念”,运用“低碳技术”,亮点纷呈。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设计源头上节能减排,在技术创新上挖潜增效。根据测算,合川气田的总计能耗,照常规设计是每年12.46亿兆焦耳,示范工程为每年7.22亿兆焦耳,需降低能耗达5.24亿兆焦耳。
油建科宏公司应用井下节流技术,着力摈弃了老模式站场,取消了地面加热装置(水套炉),以无水套炉、无人值守的标准化站场取而代之。因此一项就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使加热装置每座每天就可节省能耗约0.95吨标准煤,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700立方米,使老模式站场(有水套炉、有人值守)和标准化站场(无水套炉、无人值守)相比,每座每天节水4立方米,节电22千焦,节气720立方米。另外,他们在场站设计上针对容易泄漏的放空和排污通道而进行的双阀门控制设计,他们对老模式站场进行的太阳能电板+蓄电池方式的设计,都大大提高了气田节能减排的水平。
油建科宏公司设计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标准化设计推进会上已筛选确定,将以合川区块为代表的四川油气田须家河气藏列入2010年全国15个标准化设计重点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其示范先导作用。(通讯员 陈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