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既然已启程,那就走下去
———记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天然气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和标准带头人罗勤
记者 李瑾 特约通讯员 李国浩

2010-05-29     浏览(409)     (0)




  大概没有哪两个字比“行走”更能概括罗勤的生活状态。
  5月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一天,这位全国天然气分析测试技术研究和标准带头人才刚风尘仆仆地从大庆油田国家重点实验室赶回成都,仅仅只有周末两天,准备资料和总结后,星期一的5月24日,她又奔赴英、德两国,进行天然气质量控制和能量计量相关技术的探讨与交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对罗勤而言,此行路途的终点又衔接着下一条征程的起点———保持最好的状态,不断地再次出发,在“行走”中体现自我,生命是如此广博而美丽。
  2009年,在中国石油乃至世界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热词,无疑是土库曼斯坦阿姆河西气东输项目。荣耀成就的背后,是身披红衣的万名川油将士三年时间里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而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代表着国内天然气检测领域的最高水准,以罗勤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专家万里奔赴土库曼,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仪器设备校验和分析比对、人员配置,到气田整体腐蚀防护、处理厂脱硫单元工艺操作优化和资产完整性管理体系建立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2009年11月4日至17日,完成了阿姆河第一处理厂循环冷水系统的清洗和预膜工作、为正式投产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从新疆霍尔果斯西二线首站向外延伸,穿越1800公里广袤的沙漠腹地,衔接乌兹别克斯坦中亚首站、阿姆河外输站末站、第一处理厂,直至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末站。”笔下的箭头一路向西,罗勤对这些枢纽管道熟悉得像自己的掌纹,因为一枝一脉,皆有心血点滴凝结;一路行来,都有双脚步步丈量。
  “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包含着我们团队的心血,我一闭上眼睛都能回忆起那些场景,因而特别有感情。”沙漠里的冬天,气温极低,早晨还飘有雪花,在驱车行进在戈壁滩上时,暴雨说来就来,沙漠里顿时泥泞一片,漫天漫地除了土黄色的雨雾什么也看不清了。罗勤和她的同事常常在这样的天气里冒雨进行现场测试,大风夹着骤雨,很快湿透了他们的红工衣。这样一番忙碌下来,累得什么胃口都没有了,只能勉强接过“同事递来的一个猕猴桃”。
  罗勤反复向记者强调,荣誉的表彰虽然只是给予个人,但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团队的支撑,是每一个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在土库曼项目现场,为了一个硫化氢数据的比对,团队一行三辆车在阿姆河外输站和马来伊净化厂之间来回奔波,仅往返就长达6个小时,特别是团队里的曾文平和张冰两位同志,顶着刺骨的寒风一直坚守在现场。
  除中方外,土方也有自己的一套专家班底,在一些关键数据上有时也会发生不一致的情况。“但是,我们靠着扎实的专业保证和不畏艰苦的工作态度,硬是让土方专家服了气。”质疑的目光最终换成了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赞誉的背后是最为质朴的付出,忙不停歇地开会、上现场、赶材料,晚上睡不着,罗勤继续起床赶技术论文,笔尖落字,听见外面沙漠的狂风“呼呼”地吹。
  今年3月,天然气研究院正式启动与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包括“天然气品质分析测试设备校准和比对”在内的三项技术服务工作。新的蓝图徐徐展开,“6月初,我们分析检测室马上又要上5个专家对各站点在线设备提供气质校准服务。”对于阿姆河西气东输项目下一步的工作,罗勤自信飞扬,此时,距记者上次在龙岗净化厂投产前期对她采访,正好一年。
  接受采访的同时,罗勤桌上的电话不断响起,随着一封封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回复,工作节奏忙碌得“插不进去一根针”。除了做好现阶段科研项目及标准科研工作,完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及分析测试、委托服务,担当国内外大型工程交接配套及性能装置考核工作外,罗勤和她的团队还担负着建设天然气质量控制和能量计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内天然气能量测定技术应用规划等中长期工作。
  记者从中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发往天然气研究院的信函上清晰地看到,国内天然气能量测定技术应用规划甚至要求部署到2020年。罗勤,以及她身后的天研院中坚技术力量,代表着享誉世界的天然气分析测试最高水准,一直在从事着长期卓绝、为推动未来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基础工作。
  “我们常常说,在岗一天,敬业一天。而你除了做好目前手上的工作外,还为甚至以后几十年才出得了成绩的工作付出艰辛努力,会觉得格外的辛苦吗?”记者问。
  “不会。”罗勤没有丝毫犹疑,“我们做的是长远的事业,就像我们曾经站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开始现在的奋斗一样,努力把眼光放得更远,把事业做得更长久,然后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科研工作者,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