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基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12-30     浏览(133)     (0)

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创新,包括专业课程与工程伦理教育耦合的教学模式、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和实践融会教学模式。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具有较为突出的借鉴意义。该项目需要持续研究并注意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


航建学院 官涤

  将高校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将来在面对工程决策、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时,把社会的责任意识、价值眼光和对工程综合效应的道德敏感联系起来,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兢兢业业的求实精神,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本研究依托专业课程授课及相关实践环节,设计专业课程与工程伦理教育耦合的教学模式并考察其有效性,通过对工程伦理课程的直接讲授、跨课程学科渗透及实践融会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创新,在教学效果提升和教学资料储备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本研究依托土木工程专业课《工程与社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侧重科技伦理实践与综合素养提升。课程围绕工程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使学生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了解工程师的职业行为规范;探讨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可能碰到的伦理难题和责任冲突,解决工程伦理准则如何使用于具体的现实环境,使工程师的决定和行为符合伦理准则的要求。教学方法注重形式多样,主要采用了课堂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和自主学习三种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伦理学与职业精神、道德推理与伦理准则、工程作为社会试验的意义、工程师对安全的义务、环境伦理、环境重要性及作用、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在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方面,注重在工程项目中进行工程伦理的指导和培训。通过列举案例,运用有关读物或案例讨论来深入研习伦理问题,组织学生了解、分析在实际工程实践活动中工程伦理的日常使用,通过问题求解技术和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和处理伦理问题,掌握与伦理有关的技术和知识,以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情境体验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具体、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出现的矛盾进行分析。经过对事例的思考和辩论,学生们可以较好地学习和运用道德决策模式与伦理规范,以达到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目的。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全程参与模拟工程技术活动,体验真实的伦理与价值冲突,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正确的抉择。
  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典型的真实工程伦理案例,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邀请从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评价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如在特殊地质条件下进行土木工程项目时应该注意的公众安全指标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工程伦理知识,发现以及分析工程伦理问题,将工程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道德素质。
  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工程伦理的学科渗透教育是将工程伦理问题渗透到专业技术课程中进行的跨课程伦理教育。伦理教育嵌入专业课教育过程之中,即在工程导论、理论研究、毕业设计中将工程伦理理论和案例有机融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伦理意识能够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育,进而增强伦理意识对于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有机融入工程伦理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伦理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利用专业知识改造自然、社会时,会产生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结合专业课程主要采取的是以融渗的方式,把工程伦理规范、工程伦理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专业理论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出现的特定事件或毕业生所遭遇的特定事件开展工科大学生伦理责任教育。这里所指特定事件一般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或人生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可遇性,利用这样的事件教育学生往往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实践融会教学模式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灌输伦理知识,而且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也能够体现工程伦理内容。工科大学生与工程实践的互动活动,并不是在设计好的工程环境中做一个看客,而是应该改善工程实践中的环境。工程伦理的实践渗透教育,即整合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强化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的渗透,增强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行为规范的践行能力以及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加大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邀请企业、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或企业专家为学生作报告,讲授具体行业实践中科技运用的伦理原则,介绍应用技术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误用或滥用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同时,在企业
实践、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中灌输和强化大学生对科技伦理法典和行为规范的认同与践行。实践结束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以此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道德。
  根据目前本研究所属学院的教学安排,上述独立课程教学模式、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和实践融会教学模式都按照项目进度逐步实施,教学反馈良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技道德及人文素养。同时航建学院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可对本课题继续提供研究数据和分析基础。通过本课题的教学模式研究,将专业课程与工程伦理教育耦合,可确立以“责任”和“良心”为核心内容的工程伦理及社会责任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塑造我国工程实践的未来。



  点评人王景云:工程伦理是一门交叉学科,特别是涉及到了意识形态领域。该项目的教学案例选择得当,尤为突出的是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与要求,研究的过程与阶段性成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提出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渗透教学模式和实践融汇教学模式。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特别是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具有较为突出的借鉴意义。该项目应持续研究,并需注意两点:一是要系统地梳理工程伦理教育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