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白塘春日”也动人

作者:□陈天宇    
2010-03-10    

  原来只知道“白塘秋月”向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若逢中秋夜,水月相映,妩媚动人,很能诱发文人墨客的雅兴。前些年,白塘上建起了三座亭,亭上各有一副对联,“秋月亭”的“平分秋色,天无私意;良宵圆满,月见多情”,“映月亭”的“几度飞觞,人生百岁;一塘映月,景胜三潭”,“揽月亭”的“太白西江,登舟吟咏;东坡赤壁,揽月遨游”这三副对联,大概就抒发了莆田古今文人中秋白塘赏月时的一番情趣和风雅。
  这次与张元芳、关玉明等老同志陪福建师大美术系老教授翁开恩先生一起到白塘参观,在去之前,我曾担心:此时既非中秋,又非月夜,能让大家游得尽兴吗?
  在白塘景区主任的引导下,我们先是参观了那一片曾经桃花盛开,如今已是落红满地的桃树林。只见那一大片桃树林下虽已铺上了一层花瓣,然而枝头上依然还有不少桃花灿灿然绽放着笑脸。看着眼前这一大片桃林,置身其间,不由得让人恍若置身仙境。尽管我们几个都可说已经老了,还是为眼前桃林中那一大片嫣然艳然的景色所感动。在桃林深处,有几位妇女正在清理垃圾杂草,其中有一位着红衣的女人,俯着身子,那专注,那细心,很有些旁若无人的样子,那红色的上衣居然与地上的落花浑然一体,或许,她就像那落花,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呵护着满树的桃花。我情不自禁地给这片桃树拍了一张照片。
  桃林边,有几对年轻人在拍结婚照,他们在专业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了各种各样的姿势,甜甜的、嗲嗲的笑声,在桃林里泛开,树上的桃花,地上的花瓣,那一色的胭脂红与年轻人的笑脸相映成趣,让我们感受了青春的瑰丽。
  接着,我们走过了一片刺桐林。高高的刺桐树,还没有长出太多的叶子,但树上的那一簇簇花,深红深红的,比燃烧的火焰颜色更深,与妩媚的桃花相比,它就像挂在雄壮男子胸前或脖颈上的装饰,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我们沿着林间的小道一路走去。当我为景区的道路还没有能与周围的园林、与周围花草树木的美相匹配而感到遗憾的时候。前方传来木鱼的“笃笃”声和悠扬的诵经声。陈主任告诉我们,前方不远处有一座“迎福寺”,是尼姑当家,寺内收养了好几个弃婴。我们信步走去,一条小河横在我们面前。
  来到河边的小桥上,河的那一端,两岸桃树和柳树夹岸而立,一直延伸到远方,放眼望去,远处的河面上有一群白色的鸭子在戏水,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它们“嘎嘎”的欢笑声。走过桥去,对面一条高山榕形成的林荫道通向前方。东侧有一大片种植棕榈的田地,翠绿欲滴的蒲葵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动,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致意。路的西边不远处有一棵大榕树,在榕树的树荫下,有一座并不恢弘但可称雅致的寺庙。寺内清幽整洁,花木葱郁,前方还有一个小巧的放生池。确实是清修的好地方。
  出了寺门后,我们缓步向白塘边走去。路上,我想到,白塘周边有着很丰富的人文底蕴。这里曾是抗金名臣李富的故乡。白塘之滨有明代建筑的李富祠,有屹立塘边的李佥事的“柏府归荣”木坊,有明代为李元稹、李廷梧等进士而建的“白塘科第”坊等。在塘中,还有建于宋代的海峡女神妈祖行宫浮屿宫。临塘的洋尾、镇前、上梧等村历代举进士和为朝廷命官者很多,如果这些人文景观及传说,都能为旅游者所欣赏,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
  站在白塘边上,300多亩水面尽收眼底,一层一层微微起伏的水波,就像那层层叠叠的鱼鳞。太阳在蒙蒙的云雾中没露出脸来,我以为,若是旭日或夕阳斜照在水面上,那万片闪着金光的微波,将会像金色的鳞片,耀眼夺目,该是多么壮观啊。据说塘中养殖的鱼类没有泥腥味,特别鲜美,是餐桌上的佳品。遗憾的是广阔的水面上居然无只帆片楫,难遂我泛舟远游的心愿。
  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只领略了白塘的一个角落。然而,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长久的。我觉得,虽然人们都说“白塘秋月”美,我却以为“白塘春日”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