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强三基 续写磨溪气田新篇章

2010-03-18     浏览(509)     (0)

  阳春三月,走进磨溪气田,以强化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为核心的“强三基”工程如缕缕清风扑面而来。
  闻名中石油的“磨溪速度”诞生地,三次荣获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高效开发气田”,两次获得西南油气田公司“基层建设红旗单位”称号,磨溪气田从上世纪开采至今已荣誉满身。
  管理开发磨溪气田的川中油气矿遂宁作业区一班人积极实践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的强化之路,浓墨重彩地续写着安全开发,持续稳产的新篇章。筑牢基石让气田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2009年,“高效开发气田”、“基层建设红旗单位”荣誉让遂宁作业区上下喜笑颜开。作业区党政一班人在兴奋之后陷入了冷静的思索,“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如何让磨溪气田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红旗单位”荣耀保持更长久?遂宁作业区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为红旗添彩,助磨溪气田高效开发”的大讨论。危机感、责任感让作业区520名员工立足岗位、畅所欲言。他们先后提出的4类24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很快得到集中解决。
  气田工艺复杂、环节关联性强,组织管理难度较大。作业区用三年的时间开展 “安全生产规范管理年”活动,“现场管理”作为了“重头戏”。作业区党委积极推行“井站联责督导管理制”。他们将井站安全检查、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员工技术培训纳入到党支部工作范畴,通过以支部为单位对井站日常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提高井站“现场规范操作能力”,对发现小问题进行现场整改和追踪落实,做到“问题到此为止”。作业区每月下发会议纪要和督办单,落实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时间。各支部现场跟班督导达400余井次,解决处理井站各类问题200余项。
  激活“细胞”让井站样板亮起来遂宁作业区所辖的74口生产井站如点点繁星,分散在磨溪气田上。为了让员工心更“齐”,让井站更“亮”,作业区持续开展了“五型班组”创建,力求打造一流的区站文化。
  “抓五型班组创建不是抓硬件设施改造,而是通过抓规范、抓员工素质提升,增强软实力,确保安全生产”。作业区首先从基础资料规范入手,对资料进行清理,建立了作业区综合记录,推出了“7+1”资料模式,规范了上桌和归档的资料摆放、填报。对井身结构图、井站流程图、岗位职责等上墙上牌的资料进行反复修改、完善。
  结合作业区规范管理年,从大型、重点的输配气站、注水站、脱水站的修改完善着手,逐步规范了安全告知、应急预案、作业计划指导书、操作卡等。在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标注了节点压力、设立了设备操作牌,加强了“两书一卡”的监督和考核力度,做到操作步骤步步确认。
  作业区先后开展了“远学王海班,近学作业区‘十佳’活动”,树立了“精细管理”———遂40井、“技术领先”———总站、“秉承传统”———6号站、“好学上进”———磨5井等具有代表性的井站,进行重点培养,营造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班组典型,推进了区站文化整体加快。
  打造“明星员工”
  让先进典型“火”起来作业区党委立足实际,搭建“三个平台”,深化“岗位练兵”,建立不同层次的技能队伍,不仅满足磨溪气田高效开发需要,而且为龙岗、合川快建投产提供人力支撑。
  作业区党委以“应知应会”作为“分散练”主要内容,为员工定制了印有“宝石花”容量的U盘,里面录入了电子版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基础知识以及采油、采气、输气等10个工种的应知应会知识,并定期不定期的录入国标、行标规范等内容,掀起了人人学规范、学标准,大家钻业务、学技能的浓厚氛围。同时,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片区对手赛”、“空呼佩戴专项赛”、“师徒同步赛”等活动,将获奖选手纳入“技能储备库”中,对选手进行重点培育,同时享受相应的津贴。作业区还积极实施了“井官”制度。即对作业区十个片区实行“技术干部+片区片长”管理方式。每名技术干部每月8天到所属片区井站进行蹲点,与片区片长一道解决井站生产工艺、安全管理、班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技术干部深入井站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9年,作业区选手唐华、张晓辉代表油气矿参加了集团公司技能比赛分获银牌和优秀选手,为矿区争得了荣誉。趁热打铁,作业区积极在树品牌班组长上下功夫,大力推行了以应知应会为主要内容的“普训”、以高级和技师试题库为内容的“中坚培训”、以参加分公司、集团公司技能比赛为目标的“种子培训”,以管理、技术干部为重点的“骨干培训”,大幅度提高员工技术、业务水平,满足了磨溪气田高效开发需要。
  漫步磨溪,春风拂面。川中石油人以敢持彩练当空舞的豪情,正步履坚定,从容执着地将气田美好的梦想抒写为精美的篇章。(徐 晋 特约记者 李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