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唤醒痛感

2018-12-25    

    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南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根据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规定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城默哀一分钟。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81年后的安逸生活来之不易,被时间证明过的事实不能遗忘。历史无法改变,如今的和平需要坚定。据悉,12月3日幸存者赵金华、陈广顺离世,距今已有20位当年的幸存者离世。这引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幸存者不断离去,能够清楚讲述那段黑暗历史的人越来越少。当我们缅怀无辜死难者时,应牢记历史、唤醒历史之痛感。
    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离我们日渐久远、幸存者不断辞世。新时代的我们缺乏历史的“痛感”,历史常常伴随着被遗忘,缅怀的意义往往不被理解。更有甚者,在公祭日当天,朋友圈都在默哀之时,却有人在朋友圈发表不当的言辞。幸存者,用余生等待道歉。而有些人忘却了无辜死于日军手下的难民,忘却了这八十多年来,每每谈及,都被牵动的历史之痛。
    南京曾经的历史不该被恶意之徒的虚无主义篡改。时间见证过历史的真实存在。有屈辱,有血泪,有愤怒,有感动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民族感情不容亵渎,民族尊严更不容践踏。
    81年后国泰与民安的中国,安逸而和平的今天。我们仅以公祭日的仪式来悼念逝世的遇难者是不够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每当提及南京大屠杀之时当唤醒历史之痛感,对历史需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在追悼缅怀死难同胞之时,也要致力于民族复兴,守护和平。

本报记者 李燕娟 见习记者 孙洳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