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月亮里的李白
中国的月亮情结似乎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一望无际的黑色夜空里,月亮以其独特的明亮,圆润,美丽和神奇,最先吸引了我们远古祖先的眼球。这种对月亮的感情是不分阶级、地位和贫贱的。如中秋和元宵,很多与月亮有关的风俗寄托了人们朴素的愿望———希望世事也如月亮般圆满,伴随了中国人几千年。
李白似乎一出生就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说:“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这个故事为原本就很浪漫的李白更增神奇的光环———他本来就是太白金星下凡!美丽的广寒宫,奔月的嫦娥,捣药的玉兔和伐树的吴刚……这些美好而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传说,对儿童时代的李白一定有巨大的吸引和启迪作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中就抒发了童年的李白对月亮的喜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积淀最先培养了李白的月亮情结。
被李白赋予鲜活生命的月亮代表了李白的愿望和追求。李白洒脱和飘逸的性格注定他追求的是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世界,一个没有纷争,没有阴影,没有不幸的世界。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便转而寄情于物。月亮柔和的光芒,温馨的色泽,普照大地的包容性,为李白那份难以实现的心愿找到了一个最好的载体。
李白是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他是浪漫的,也是孤独的,“古来圣贤皆寂寞”。他热切的期望参与政治活动,却又不肯通过进士考试来博取功名,因为他“不求小官,以当时之物自负”,他竟然想一步登天!
李白喜欢饮酒,却苦于无人作陪。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月亮也无法成全他的心愿,“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诗人寻求摆脱孤独的努力终归失败。可纵然如此,他并不埋怨月亮,他仍非常珍惜自己和月亮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问什么?难道怕有朝一日,唯一可与之语的月亮也离他而去?无月的时候,李白便备感寂寥和无趣,他去赊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月色可以赊吗?对于凡人当然不可以,然而对于李白就另当别论了。赊来了月色,他还是感到孤单,那就拥月入怀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仙人李白飞天了。
李白虽然浪漫却并不是高高在上,他关注体贴民情有时并不亚于杜甫。战乱中,他看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征人,看到了独居闺房的思妇。他把这些情感都寄托在明月上,“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征人和思妇,遥隔千万里,相思而不能相见。然而,他们却沐浴着同一片月光。边城的月,就是长安的月啊,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不是潜藏着更深切的同情吗?!
李白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与朋友的离别是李白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王昌龄被贬时,李白备感同情与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什么要把心寄与明月呢?也许希望友人在郁闷孤独的夜晚,独自徘徊门外时,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柔情,听到朋友的心语,照亮那颗低沉而阴暗的心。千言万语凝聚到月亮上,他相信,朋友会懂得自己的那份心。
很多中国人学习的第一首唐诗,可能就是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简洁通俗的诗句,却能够唤起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份感触。李白之所以是千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