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我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悠悠四十年
作者:戴建础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期间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毕业的情景,以及学校和医院的发展变迁。作者感到宽慰和欣喜,并希望看到学校和医院有更大发展,为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978年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恢复研究生教育,我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的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可已经40年过去了。
文革前,南京医学院也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但仅是少数学科有资格招收培养研究生,学生也是凤毛麟角。
十年动乱后,国家百废待兴,十分需要高端人才。在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许多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开展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也新审批了许多研究生培养专业点。文革前毕业的、有雄心壮志的大学生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的报考。三年后其中少部分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又参加了博士生的报考。南京医学院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创建了多个新的博士培养点,至今硕士、博士培养点已在南京医科大学校园里满地开花,培养形式也多种多样。学校每年为医院及科研单位输送了大量高端人才。我们第一附属医院的中、青年医师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这为医院向高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第一附属医院在2017年的全国医院排名榜上位居17名。这与医科大学对附属医院发展的大力支持和这些高端人才的奋力拼搏是息息相关的。
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多年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基础较为扎实。当年报考我校神经外科硕士生的有18人,只取2名,我考上不是太难。我很佩服的是那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基层乡镇、工厂卫生院所工作的考生,他(她)们在基层是很少会接受到比较专业的培训的,而考研究生是要考专业的相关基础和专业的,他们通过激烈竞争,能考上硕士研究生所作出的努力是不难想象的。他们不仅考上了研究生,都顺利地毕了业,有些人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还奋进成了教授、博导、知名专家。譬如我们原第一附属医院的黄峻院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了起来,成了一名心内科的知名专家,还是全国的优秀医院院长。又如接黄峻院长班的王虹院长,原是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她勤奋努力考上了硕士、博士,成了一名呼吸科的专家、教授、博导,也是全国的优秀院长,为第一附属医院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回想起来,我们读硕士的时候,连一本像样的教科书都没有,绝大部分同学过去学的是俄语,几乎没有英语基础,上英语课没有教材,后来班上每人有了一本薄冰编写的《英语语法手册》还是我通过关系从新华书店的仓库里弄出来的。再看看现在学校为学生及老师创造的学习环境和设备条件,比之我们的当年,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年轻人真是太幸福了,他们应该比我们学得更好、更快。
文革后的第一、二代研究生们的知名导师,如老校长、儿科一级教授颜守民教授,寄生虫教研室赵慰先教授,传染科陈钟英教授等大部分已相继作古,他们为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所作的贡献永远为大家所铭记,他们的治学精神也为大家所继承和发扬。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2018年在全国医学院校的排名已居前列。
目睹南京医科大学及第一附属医院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看到中、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和非凡成就,作为已步入老年的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的我,感到非常宽慰和欣喜。最近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有了新的规划和宏图,教育、科技乘此东风等将会有新的飞跃。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学校及我们一附院有更大发展,能为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生于1939年,系我校1964届医学系本科生校友、1981届硕士研究生校友,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大外科副主任、脑外科代主任)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