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工业学院 - 《成都工院报》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 推介

2018-09-01     浏览(73)     (0)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将生活逐渐变成了一场辩论赛,非要争个你输我赢,亦或是将自己变成了一堵墙,油盐不进,充耳不闻。本应是充满高效与和谐的沟通,被私心和敌意主导,甚至,在负能量的包裹下变成了一种暴力,否定、奚落、指责、嘲笑,都成了伤害他人的利器,所谓: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与肉体上的伤害相比,暴力沟通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往往更痛苦。
  对《非暴力沟通》的推介,正是出于让沟通回归交流的本质这样的目的,通过非暴力沟通,让爱融入生活。
  作为“非暴力”哲学思想的创始人,圣雄甘地坚信精神的力量,认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这种善性,并坚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甚至感化一切恶的行为和事物。《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改善生活中的沟通问题,让交流冲破爱的阻碍,使人们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味地委屈自己,迎合对方,也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自己。因为,真正建立在爱与理解之上的沟通,既要为对方着想、尊重对方、成全对方梦想或价值,又要明确诉说自己的要求,主张自己的权利。《非暴力沟通》书中,主要讲述了非暴力沟通的两种沟通模式和四个要素。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表达自己,另一种是倾听他人。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要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感受——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清楚地表达感受,让沟通更顺畅。自身的需要——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我们能为自己的感受行动负责,但无法为他人负责。请求——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这四个要素,始终贯穿在两种沟通模式之中。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有人选择用暴力面对它们,殊不知风暴之后,自己也遍体鳞伤;有人用真诚与尊重来应对,轻轻地推开窗、越过墙,在充满爱的世界中,享受着鸟语花香。
  (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