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报》
“为谁培养人”的内涵与实践
该文主要讨论了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为谁培养人”,强调了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并从战略高度突出了使命性要求。文章指出,为家庭培养合格后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者紧密联系,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着手。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卢晓云
教育是国家公器,是关涉长治久安的大事,而“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不可回避,也不容回避。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明确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18年5月2日,他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新时代中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总书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条件下,重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契合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的现实需要。从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为谁培养人”的使命性要求,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笔者认为,“为谁培养人”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为家庭培养合格后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三者并不矛盾,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家庭培养合格后代,实质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塑造栋梁之才。2013年4月,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我们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互动关系:“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集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个人梦与中国梦互动关系的深刻论述,是理解“为谁培养人”理论内涵的思想基础。
明确为谁培养人,在工作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抓好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源源不断培养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努力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建在中国。要深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
二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倡导中华经典诵读、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人民。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身、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三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树立道路自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树立理论自信,不能当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要鼓励教师专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立足我国改革发展,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炼标志性学术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树立制度自信,要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坚持以我为主,避免用别人的尺度裁量自己,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科学术评价标准和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树立文化自信,要加强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平台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全面梳理和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与弘扬,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