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喜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黄金催化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新增“化工新材料绿色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平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2018,化学化工学院 “年报”喜人。
谈及这些,学院党委书记段志国平静地说:“这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学院在建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走在前列的强院征途上的阶段性成果。学校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学院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要实现建强院目标任重而道远,还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8年,建设“强院”,化学化工学院一直在努力。
建强院,党建为先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高校党建就是要把师生党员培养成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干事创业上来。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李庆忠是学校“双带头人”的典型,日前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双带头人”,并受邀参加全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党支部的带头人很关键!我们要努力把科研好、有责任心的教师党员都培养成‘双带头人’。”李庆忠从研修班回来后,在学校党务干部培训班上交流时说:“党员就不能只想自己。党务工作也是我们的中心工作,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的关系,做到双促进、双丰收。”
化学化工学院不断探索党建新举措:建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以专业为基础的“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团支部”一体化党团共建模式;每个教工党支部均选派教师党员进驻同专业学生党支部做“第一书记”,抓党建,同时指导学生的专业教育和科技创新,并以此促进同专业团总支及各团支部的工作;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党员挂职扶贫支农,应化支部党员、副院长李文佐挂职莱阳市副市长,化工支部党员李兴存挂职临沂市河东区副区长。党建为先,已成为化学化工学院建设强院的引领与保障。
建强院,人才为要
2018年学院召开7次人才工作会议,赴德国、苏州、北京等地“招贤纳士”。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青年千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4人;引进博士8名,均为第一层次人才。
学院不但努力引进优秀人才,而且更加努力地培养、激励和用好现有的青年教师,为他们介绍团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必须跟老教师作助教制度已非常规范。各个科研平台、研究团队更是张开双臂,随时欢迎青年教师加入。青年教师庄旭明加入分析化学团队,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SCI高层次论文十余篇。学院还为刚入职的年轻博士建立工作室,方便他们讨论和交流。出台《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建立全方位培养、激励青年教师工作体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秀峰教授说,我们要寻求“全院合作”,让每一个人有去处、待得住、干得好、有成就感!
建强院,教学为本
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是高校之本,也是学院之本。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学院坚持的基本制度。碳四团队带头人、老院长任万忠领衔的“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应化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李庆忠,获评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应化党支部党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李桂芝,获“烟台大学十大师德标兵”;年轻教师代表郑玉华,在老教师姜雪梅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努力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参与生产实习的机会。2018年暑假,化工“3+2”班到东营富海集团开展了为期5周的生产实习,学生们既深入生产一线又参与企业科研,效果良好。学院同时聘请多位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指导学生。每年还有若干名毕业生去清华大学化工系接受毕业论文指导等。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连续三次全校考评第一。2018年更是捷报频传: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项,获2018年烟台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1项并推荐省级立项。学院举办首次研究生科研交流会,研究生逐一向学院教授汇报科研内容和成果。举办学术论坛,丰富研究生教学、科研方式。丰富开学典礼内涵,举行拜师仪式等。
建强院,科研为基
学院教师的专利“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喜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此届专利奖共设30项金奖,全国只有7所高校独立获得金奖,烟台大学是7所高校中唯一一所省属高校。
化学ESI论文被引次数达到7828次,超过ESI阈值的7806,化学学科ESI的潜力值首次超过1%,达到 1.003%。
学院新增“化工新材料绿色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平台,黄金催化与过程实验室获批烟台市重点实验室。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经费200万)、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46篇(二区以上2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
建强院,学生为上
培养优良学风才能练就过硬本领,学院注重抓好学生的三阶段教育。第一阶段,新生专业教育:入学第二天学院就要求各教研室展开专业教育;随后高年级优秀学生从各方面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第二阶段,学院给大二学生介绍各位老师的科研内容和方向,为学生深化专业学习、选择科研方向和指导教师牵线搭桥。第三阶段,学院向大三学生介绍研究生报考学校、专业及导师等情况,为学生选择研究生专业和方向服务。化学化工学院考研率一直稳居学校前列,2018年达到33.25%,有的班级近50%,其中应化141-3班426宿舍6名同学全部考研成功。学院启动“三无”建设工程(课堂无人玩手机,考试学术无人舞弊,室内公共场所无人吸烟)。
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已蔚然成风。刚刚带完2018届毕业生的林清泉、刁屾、段宝荣、殷国俊等老师主动向学院请缨再当一届导师。本科新生入校之前,青年教师们组成了副教授、博士以上的班级导师团,在经验丰富的校级优秀导师姜雪梅、学校师德标兵李桂芝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商讨如何迎接新生,如何做好导师工作。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学生的关爱和帮助,是化院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学院党委副书记、全体辅导员每个假期都会去外地家访。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做好跟踪与帮助,随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为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院团委充分发挥学生团代表、学生会的作用,通过他们征求学生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建设强院是几代化院人的期望。经过几代师生的砥砺奋进,化院正在跟学校一起以高昂的姿态走进新时代。全体化院人将带着使命与激情、带着责任与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建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走在前列的强院征程中奋勇前进!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