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蔚,新闻学院2015级本科生,第40届人大之声广播台台长,参与校内外20余场晚会的主持及表演。辅修互联网金融第二学位,广播电视学第二专业,获得2018年吴玉章奖学金。
孜孜不倦:“我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和勇气”
谈到9月获得的吴玉章奖学金,吕金蔚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和不可平抑,她笑着形容,“像梦一场”。最初申报时她只是觉得自己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合适,想去试一试,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得这个奖。
尝试,是贯穿吕金蔚三年大学生活的关键词。
吕金蔚原本是理科生,但从小就开始参加主持活动的她却对新闻传播情有独钟,高考后便在经济金融专业和新闻专业之间选择了后者。踏入校园,她得知人大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自主辅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她没有犹豫就做出了辅修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决定,“我觉得就是那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进入新闻学院而没有学金融,现在有这个机会,我还是想要试一试。”吕金蔚笑着说。高礼研究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研究、学习编程知识的机会,这让吕金蔚乐在其中,别人眼中或许是枯燥难解的题目在她看来却“很有意思”。
“尝试”二字同样被吕金蔚带进了科研。在大、小创中,吕金蔚分别选择了和经济学院、艺术学院的同学组队,从两个学科的视角,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我真的想知道纯用数据和纯用理论是怎么做科研的。”在“想要尝试”的念头推动下,吕金蔚体会到了不同学科的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像经济学院的同学就会首先考虑建模、套数据,而艺术学院的同学就会从理论本身出发。考虑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是给了我挺大冲击的,有助于我从多种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
同时承受三个专业的课程压力,吕金蔚也有几近崩溃的时候。面对大量时间紧、任务重的记忆内容,吕金蔚没有把大把时间浪费在毫无目的的机械背诵上,而是在老师所画的重点之内再进行精简,总结出最核心的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意思。“我觉得新闻不是背的,主要是靠理解,你只要把材料多看几遍,对它有个大体的了解,其实你都写得出来的。”
3.80的学分绩、两个辅修专业的证书,在他人眼中,吕金蔚给自己的本科生涯交出了一份让人惊喜和震撼的答卷。但当谈起身上的种种光环时,吕金蔚的语气淡淡的:“惊喜对我自己来说倒没有什么,每一步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可能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吧。”
精益求精:“我是一个不喜欢让自己后悔的人”
2017年9月,吕金蔚接任人大之声广播台第40届台长。今年4月,她作为总导演策划了第十七届歌影年华首都高校校园原创音乐会“似是故人来”。活动最后,聚光灯白亮的光线照射下,几百人站在舞台上齐声喊“人大之声,生生不息”的时候,吕金蔚说自己才“恍过神来”。
2018年不仅是广播台的40年台庆,也是人大复校40年,而歌影作为学校复校40年系列活动中的第一个大型文艺晚会,更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因如此,吕金蔚感到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似是故人来’是我担任台长的这一年里最重要的活动,所以从两三个月前就开始筹备了。”从2017年9月开始,她就不停地去现场观看学校举办的晚会,在台下聚精会神地考察布场和舞美,遇到中意的还会留心记住布场和舞美师傅的联系方式。
有歌影年华的压力在前,吕金蔚留给学习、生活的时间难免受到挤压。谈起时间冲突的问题,吕金蔚直言自己是个不喜欢让自己后悔的人:“当时我就觉得,我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一场活动,如果错过某个环节,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不想把我只能尝试一次的事情做得不好。”站在谢幕的舞台上,吕金蔚说自己想的最多的还是晚会中的一些遗憾,“但还是很感动,觉得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股“不让自己后悔”的劲儿,也体现在吕金蔚在广播台的工作里。在吕金蔚看来,广播台的工作是“精神纽带的传承”。大一加入广播台时,师兄师姐让她感觉到了广播台的关怀。怀着想要把这份关怀传承下去的念头,吕金蔚在换届时选择了继续做主编。说到做台长、改革广播台时,吕金蔚的情绪有一些激动,她说,因为有更大的责任,“我们学这个东西(新闻)的就想给台里带来一些改变”。在任期间,吕金蔚带领大家创立了融媒体技术部,将新媒体单独成组,并开始了一些视频节目的尝试。“我在传媒经营与管理课上的案例分析中见到过和广播台非常相似的案例,这给了我一些灵感。”
继往开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今年7月,吕金蔚通过了人大新闻学院保研工作坊,未来两年,她将在传播学领域继续深造。顺利保研没有让吕金蔚放松对学业的要求和规划。吕金蔚说,没有出国交换和没有做更多的科研是自己在本科阶段的两个遗憾,也是研究生阶段新的目标。“我还挺想做一些科研方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看看大家是怎样搭建起来一个研究框架。这也正是我欠缺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在研究生的时候多尝试,看看能否掌握到这样一个框架体系。”
“尝试”仍然是吕金蔚今后生活的关键词,而在改革开放40年和学校复校40年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吕金蔚也深有感触:“相比于那些比较动荡或者经济不是特别好的年代,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新时代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它不仅是上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她说,“在这些新开始的事情上,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挑战,不管是我们的国家还是学校都在做这种尝试。我很喜欢去触摸不同的角度,这种整个时代背景和校园环境也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加开放的资源。”
(作者系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