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理工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报》

倾心学生培养 做好人生导师

作者:付跃刚    
2018-06-30     浏览(76)     (0)

我们常听一句古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意思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还有一句关于师者的古文,却很少被人提起,那就是出自《礼记·文王世子》的: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日常工作的两件事情,也是高校经常讨论的话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大学教师首先应当是研究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可见,科研是大学活力的源泉,科研促教学是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分享几个学院科研育人的事例。

从2001年起,我先后在空间光通信光学系统、光电测试系统、红外光学系统、仿生光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多年的科研经历使我认识到,科研育人的方式可以融入到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毕业实习、毕设论文等,将科研方法演变成教学内容、把科研平台延伸为教学平台、以科研成果强化教学深度、把科学研究型实验导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实现科研育人反哺教学育人。

2015年,学院的一些学生向我反映没有创新空间的问题,其实当时我们已经开放了包括光电科技协会在内的3个创新实验室。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我们取消了教师健身房间,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由羽良工作室入住。一方面是有限的空间,一方面是本科生日益增长的创新和科研需求,两种矛盾不可调和,因为学院还有教授没有科研房间,不可能腾出大量房间给学生创新用。另外,学生创新的要求像雨后春笋一般,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也想参加科研、参加创新。如何去解开这个死循环?这件事情让我不断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设立本科生培优项目,让老师把部分科研拿出来带着本科生做,既解决了学生想参加科研,又满足了科研需要学生参与的问题。

培优项目今年已经到了第三届。最初有学生问我,培优项目在评奖学金和保研时加不加分?我回答说:“如果以加分为目的参加培优项目,就不是想真正提高自己,不在乎加不加分的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成”。还有的老师问我:“带培优项目有没有工作量?”,我说:“没有。如果为了工作量而去带学生,那就不是真正地想培养学生”。就这样,学生和老师都为了单纯提升的目标而努力,老师无私奉献的情操也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胸怀祖国的远大理想。如今,培优项目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被各985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017年,一位2014级本科生参加了国防科大针对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的暑期学校,当他回答上来问题的时候,对方老师问他所在的学校,他告诉我,他自豪地强调自己是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同样,为了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科学研究,我们陆续设立了科研基础培训的菜鸟计划和开放实验室计划。

光电工程学院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教学中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一次聊天,老师们说现在的课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我问老师们:如果效果好,课应该怎么上?老师们积极发言说,应该加强实践,有些课不动手没有用。于是,我们从单片机课程改革入手,重新安排课程环节加强学生的动手学时,如此一来老师们的工作量立刻翻了几倍,一个学期下来都累得够呛。有老师说,能否计算些工作量?我问老师,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老师说,当然是为了教学效果,为了教学效果,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就这样,我们高尚又可爱的老师一直坚持到现在,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有些老师白天指导学生,晚上干科研,调试仪器到凌晨两点是常有的事。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017年起,我开设了“光学测量”微信公众号。起初,我自己写与课程有关的文章,后来一批学生加入了撰稿的队伍,个别学生为了完成一篇文章,借用了大量别人文章的内容,我告诉他这种行为属于学术不端,当学生还不能分辨哪种行为是属于学术不端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学生就完全懂了。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来说是孕育在无形中的。我们可以借助与国际学者赛跑抢先出成果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分析国内外技术领域的差距,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让我们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