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收获成长:我为中国维和部队设计臂章

2018-11-26     浏览(99)     (0)

本文讲述了城市设计学院本科生折宇在为维和部队设计臂章的过程中,与战友共同经历部队改革重建的故事。他参与了维和集训队并赴南苏丹执行任务,期间设计的logo被印制到臂章上,成为了他在军旅生涯中宝贵的回忆。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了以下文章的关键要点: * 城市设计学院本科生折宇参与维和部队臂章设计。 * 他在为臂章设计过程中经历了部队改革重建。 * 他在维和集训队中与战友共同训练,并赴南苏丹执行任务。 * 他的设计被印制到臂章上,成为了他宝贵的回忆。 * 折宇在军旅生涯中收获了感动、荣誉和成长。

我校学生设计的中国维和部队臂章

2016年9月,我怀着一颗对绿色军营无限向往的心应征入伍,并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开启了我的军旅新篇章。

来到这里后我才得知,自己所在的部队前身是最早跟随毛主席进行革命运动的“秋收起义红二团”,并且还有着全军著名的党支部建设模范连“红一连”,这是人民军队第一支“支部建在连上”的连队,这成为了每个人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

12月的一天,寒风刺骨,我们连到山下的另一个营区参加课目演练,刚走进营区,“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蓝盔勇士”的训练居住环境。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现在距离我们就这么近!伴随着好奇和激动,操课结束后的休息时间我就向班长问长问短。日常训练中,每天至少20公里的负重越野训练雷打不动,跑障碍爬战术实弹射击家常便饭,应对突发情况紧急集合也是必不可少。

从班长那里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维和勇士”所要经历的磨练是多么艰苦。最后一批人员已经奔赴非洲,维护秩序与和平。营区空空荡荡,但一切又都是那么清晰,蓝色的标语口号,醒目的联合国国旗,都好像在告诉我:不久前,这里也是和我一样的人民军队在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同样是三个多月的训练,比起“维和勇士”,我们真的不算什么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维和部队,虽然只是身处于一个环境中,但我已经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冲击。

第二年,单位经历了改革重建。有了新番号新驻地,必然要有新的标志和臂章。当时我正好借调到单位宣传科工作,接到为中国维和部队设计臂章的通知,我们和班长都很兴奋。臂章凝聚着一个部队的精神,彰显着他一路走来的成就,蕴含了它漫长革命岁月中的文化,设计好了,自然可以沿用很久。能用自己的所学为部队奉献一份力量,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

我立马着手收集了很多资料,又参考了许多意见,结合“红一连”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和单位的发展历程,最终选定了以“党指挥枪”“军魂发源”这样的关键词作为设计理念进行加工创作。在多次的讨论修改后,logo最终成型,悬挂在营区各处。对于每一位设计者而言,这是最幸福的时刻。

在我退伍后一年,我所在部队又组建了第五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有很多战友都选择了到维和集训队加强训练。其中包括我的新兵战友,还有我在电视台认识的两位班长,他们是第三批刚回来的,如今又即将踏上征程,完成祖国授予的使命。

在前几天的新闻上,从誓师大会的队伍中我不仅发现了很多熟悉的首长和战友,更加惊喜的是看到,我在部队时做的logo被印制到了臂章上。这不由让我回想起之前那个冬天在维和集训营区的日子。在部队时,观看过许多战友们在国外动荡地区执行任务的影像资料,也接触过许多在南苏丹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维和官兵,他们都是新时代祖国的和平卫士。这一次,我以这样的方式向他们表示祝愿和敬意。虽然我已脱下军装,但能有这样一件“永恒”的作品留在军营,让我倍感荣幸。

这一次难忘的从军之旅,让我收获了感动,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成长。

城市设计学院2015级本科生  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