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肉丸子面条

作者:  于家干    
2010-01-08     浏览(428)     (0)

本文介绍了潍坊肉丸子面条这一民间小吃,已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成为本土特色文化的一种载体,表达了潍坊人传统的亲情、乡情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本文也指出该小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争议,但仍受到潍坊人的喜爱。


  自古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肉丸子面条来,潍坊人立马会挺起胸脯,立马会眉飞色舞,立马会津津乐道!肉丸子面条这一民间小吃,已经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它已经成为本土特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老人过生日,小孩过百日的主食大餐。寻常百姓把一碗面条,赋予上了“神圣”的光环,它沉淀了潍坊人多少年来的憧憬与追求,蕴涵着潍坊人多少年来的智慧与情趣!一碗面条,需用原料竟达20种之多;吃一顿肉丸子面条竟需要几天的时间来筹备,原本用来为本家老人祝寿的肉丸子面条,还要挨门挨户地送一碗去,让街坊邻居也享受美食,分享愉悦。这碗面条不仅表达了传统的“尊老”,还起到凝聚家族团结与加深乡邑和谐的作用。传统的潍坊肉丸子面条,在果腹与解馋外,渗透出更多的是亲情、乡情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也许,80后的年轻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吃一顿面条算啥?显然,这里面有一个代沟的问题,因为现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就不一样了,一位生活在老城根六十多年的老太太讲出了真情,她说:“十几岁的时候,一年就盼这一天,哪一天?嬤嬤过生日那一天,为啥,就是等那顿肉丸子面条!”
  溯源 面条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北魏时期(公元533年),潍坊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着几种面条的做法,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民间流传一个故事,某村一女出嫁后日夜思念爹妈,在其生日前夕,将精肉剁碎,用精美的五香调料腌制入味后做成肉丸子,这样不但可以多放几天,而且味道倍加鲜美,以表达儿女的一片孝心;将黄花菜晒干,以借俗名“金针”来寓意娘家富贵吉祥;还将粉皮晒干,寓意娘家的生活顺心流畅;到了生日那天,就带着这些东西去给父母过生日。从此,以肉丸子、金针、粉皮为主来做寿面形成一种民俗而代代相传。
  肉丸子面条俗称肉丸子凉汤,是潍坊一带的民间饭食,原来在市场上,在酒店里是见不到肉丸子面条的。在改革开放以后,肉丸子面条开始走出“闺阁”,融入市场,潍坊的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肉丸子面条”的旗幌,这一民间传统的小吃,成为了新老潍坊人的快餐食品。1998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 “潍坊名吃”;2006年荣膺“山东名吃”的殊荣。
  经调查,我市现有的史料中皆无肉丸子面条的记载,而鸡鸭和乐却有详尽的介绍。和乐源于山西,肉丸子面条也应属于山西的面点。原因有三,一是山东人主要是山西移民;二是明清时代,潍县的官吏多在山西做官;三是从赵景俠著《面条》一书中,涵盖全国各地407种面条,只有山西的“桃花面”与潍坊肉丸子面条近似,二者都用肉丸子与黄花菜,只不过山西是用桃花大小的小丸子,潍坊则用大头丸子二次切片再用,二者同源异流。山西桃花面是纯肉味,不加醋蒜,不加辣椒,菜码只有黄花菜、菠菜、木耳、韭菜。显然,与潍坊的肉丸子面条的味道相差甚远。肉丸子面条是潍坊人在饮食文化上完美地展示,是潍坊人睿智的结晶。
  争议 老潍县城城内分四隅,城外分六关(东关、南关、西南关、西关、北关、东北关);肉丸子面条的做法是“基本一致,各有不同”。鸡汤、肉丸子、黄花菜、粉皮、香菜、咸香椿、咸胡萝卜、蒜、醋等这些小料似乎没有争议。笔者在调查时,讲述人常常争得脸红耳赤。有争议的小料有:蛋皮、甜蒜、辣椒油、黄瓜丝、咸韭菜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潍坊人吃饭特别讲究,用的小料也特别多。一些家庭借用和乐等吃法的一些小料,用到肉丸子面条之中,也无大碍。上世纪六十年代,潍坊第三食堂就打出了“和乐卤面条”的旗幌,这种创新一炮打响,成为了市民沿袭的一种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