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学院 - 《潍坊学院报》

称谓录

作者:齐鲁滨    
2010-01-08     浏览(299)     (0)

这篇文章讨论了中国人的称谓如何折射出时代风貌和人们的态度与立场,并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变迁。不同时期的称谓有不同的内蕴和变化,称谓可以是一种名分、待遇、说法,也能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称谓有时会变得暧昧敏感。


  人皆有称谓,被称亦称人。称谓足以折射出时代风貌,沧桑变幻,体现出人的社会关系、地位、身份、角色、行业分工,隶属甚至态度的认知,认同。还会随着现场现时发生变化变动,一个人身上的称谓可以是无限的,但是同样的一种称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话语系统会产生不同的内蕴,发生游移与变异。在不同的特定时期,从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会有一个专属的特定称谓。民国年间,国民政府的委员长,国民党的首脑蒋介石被称作 “总裁”、“老头子”,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 “军统局”,头子戴笠则被其特务部属私下叫做“老板”。解放后,“主席”一定是专为尊称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老人家”,也一定是指称毛泽东同志,不用称谓姓氏,更增加了一层领袖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而“先生”,自然就是专指鲁迅先生暨周树人先生了。
  西人直呼其名,唤父母长辈依然,如若哪天出口开叫“爸”、“妈”则被视为别有用心,心存叵测,若有所图,非分之想,打什么主意也说不定。中国人的称谓其实是个名分,是个待遇,是个说法,谚曰:人要脸、树要皮。这里的“脸”、“皮”也即国人尤好的“面子”,所以如今的煌煌政绩也往往被称为“面子工程”。
  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全国人民之间一律互称同志,男同志、女同志、老同志、小同志、同志长、同志短,言必称同志。改革开放,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同志称谓渐失,叫人招呼人询问人,开口由叫“师傅”、“老师”、“老师儿”、“先生”、“帅哥”先后循序一路排开跟进。那几年全民经商,相间互递名片,称谓一夜间又都变成了据说掉下一块砖头能砸到一大片的“经理”。港、台及南中国粤、闽习风上溯北地,称人喜唤“老板”、“老总”,流行泛衍到称政府官员,单位领导,公务员都是“老板”,而一把手“老1(读yao)”必须的呗就是“大老板”,直到中小学生称他们班主任为“老板”,对各业女服务员的称谓改换成了“小姐”,后又因为避某些敏感话题又回复到叫服务员,或称“姑娘”、“美女”、“美眉”。
  近年来,实行在口语表达中将某些中下层官员的 “长”字省略简化的指称叫法,如将刑警队李队长叫做“李队”,将财务处王处长叫做“王处”,而诸官“长”们掌管的权力与享受的待遇一律保持不变。为了表示对领导的归属拊膺以及下属也可以在某些私下场合表现出与上级领导的某种亲昵特殊的关系,如“××部长”,“××同志”,也会故意的省略姓氏称谓。
  在新生的社会热语热词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称谓语,如 “雷人”、“牛人”、“潮人”、“海龟 (海归)”、“海带 (海待)”、“面霸(经历过很多次面试的人)”、“快女”、“滚奶 (资深摇滚乐女歌手,‘滚爷’既指摇滚男歌手)”、“芙蓉姐姐”、“范跑跑”……尊称、爱称、褒称、蔑称,通过这些可以体现人们的态度与立场。
  中国人向有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忍者讳的悠久传统,但也通过指称能够一目了然地判断其价值取向。本来在最需要旗帜鲜明,辨别是非的时刻与地方,却又往往会产生最让人莫名其妙弄不清整不明白琢磨不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局面,表现得欲言又止,欲说还休,欲盖弥彰,吞吞吐吐,羞羞答答,支支吾吾,躲躲闪闪,含含糊糊,偷偷背背,藏藏掖掖,唯唯诺诺,扭扭捏捏,张口结舌,浑水摸鱼,明睁眼露,变不住脸,抹不开面,张不开嘴,说不出口,十分暧昧与敏感。当下国际社会中,恐怖主义,恐怖分子,恐怖团伙,恐怖组织,恐怖势力,叛乱武装,狂热分子,极端组织,轻描淡写为武装分子,武装人员,部族武装,非政府组织,某电视台名嘴主持竟不自觉的脱口而出叫做塔利班战士,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天晓得怎么回事。
  还有社会学层面折射社会问题的称谓语群不断地延伸变换,提出反映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令人唏嘘、感慨不已。一次翻阅到《中国青年报》的文章稿件中,曾用平和的语气说到性工作者、性交易、性接触、性途径、性关系、性买卖、暧昧服务、物质女孩、涉黄经济,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曾经的称谓是小姐、三陪、卖淫女、妓女、暗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