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校报》

探究师生相处之道

作者:本报学生记者 李 炫    
2018-10-11     浏览(98)     (0)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只因一次小小的争执,竟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连刺26刀致死。
  2018年6月24日,山西太原万柏林三中的学生刘某在课堂上玩手机,被班主任发现后没收,刘某放学回家后跳楼自杀。
  痛惜之余我们应该反思如何才能防止这些极端行为的再次发生。究其根本,还要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中国的第一位职业教师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终其一生传道授业。其学生对孔子更是虚心求教、敬仰尊重。这样的关系,放在现代就是最典型的“模范师生”。但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仍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当道,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神圣不可侵。反观西方的师生关系,则略有不同。学生在尊重老师的同时,更强调不唯师、只唯实,在看待问题时有更多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那么我国现如今师生关系的形式又如何呢?大致分为“严师出高徒”和“是师更是友”这两种相处模式。深入分析,其实两种关系均有弊端。“严师出高徒”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师生关系的现代延伸,严厉地对待学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规范作用,但凡事都有过犹不及这一说。苛责过度极易引起学生的过激反应导致悲剧的发生。至于“是师更是友”,则是在如今舆论时代的一种畸形发展。有些学生刻意把老师某次发火责备学生的场景拍摄下来,散播在网络之上引发舆论对老师的攻击。让许多老师对学生说不得碰不得,只能和和蔼蔼地进行“批评”,毫无威慑力可言。这种师生模式把朋友关系凌驾在了师生关系之上,长久下去,老师无法管控学生。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解决方针。既要吸收古代优秀传统,又要效法西方先进观念。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亦师亦友但又先师后友,才是师生的正确相处之道。
  要做到这点其实不难,师生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经历,大学是没有所谓的班主任的,师生交流的机会相比以前少了大半。但这不代表没有机会,天下老师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传播知识、教好学生的心是一样的。只要你肯问,老师们一定会在空下来的时候,耐心地为你答疑解惑。当老师将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向学生表达出来时,我相信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生出感激和尊敬之心。这样的互动交流越多,师生之间的感情越好。
  《后汉书·孔僖传》中有云:“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即便如今我们提倡师生之间要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但古人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抛却的。古代明王圣主如此,如今的社会精英就更该如此。
  你永远难忘当初恨铁不成钢地说这道题简单就是送分题的数学老师,难忘总是再讲五分钟就下课的语文老师。他们本不必如此,可以跳过“送分题”不讲,也可以准时甚至提前下课。以前你或许会气愤地“牙痒痒”,但多年后再回想,你一定会感激他们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