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鹏教授在指导俞建东和车岳鹏科研攻关
本报讯 10月29日,首颗由清华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团队设计完成的引力波(伽马射线暴)探测器"天格",搭载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开始了科学探索之旅。
"天格计划",即是针对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所进行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由清华大学发起,学生科研团队除了本校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其他院校的学生参与,宁波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便是重要参与者。
"2016年2月11日,Virgo第一次发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团队与我校的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由此萌生能否设计并研发一套我们自己的引力波探测器的想法。"团队负责人安鹏教授说。
两个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和沟通交流,2017年下半年,项目进入到有条不紊的研发阶段。当年9月,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俞建东、车岳鹏两位同学被派到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和半年的联合开发与调试。
谈起在清华大学的一年科研经历,俞建东同学感触很深:"大家科研都很拼,忙的时候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多甚至10点,这样的工作强度可能很多大学生都吃不消,但是俞建东和车岳鹏却能很快适应。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和他们在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状态很相似。
"我们团队有将近30名学生,是按照研究生的模式在培养本科生,大家做起科研来,也经常是废寝忘食。除了俞建东、车岳鹏外,还有10位同学也参与了'天格计划'的研究。"安鹏介绍道。
在校期间做科研的经历让俞建东和车岳鹏获益匪浅。"虽然是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但是我们实践应用能力强,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可以完全融入团队。"俞建东自豪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科研攻关,人工智能创新团队最终设计完成并定型一枚引力波探测器。看到自己研发的探测器在太空轨道正常运行,团队成员发出由衷的感叹:"实验室的夜晚,太美好!"(陈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