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谈谈心理补偿

作者:曲洪志    
2018-11-19     浏览(1424)     (0)

这篇文章讨论了心理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自卑感并超越自我。但过度的心理补偿可能导致心理脆弱和犯罪。海伦·凯勒的成功故事表明心理补偿可以成为人们成功的重要动力。正确的补偿途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心理补偿,心理补偿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偏差,为达到心理平衡,总要设法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已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极力发展自已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补偿功能,原指一种生理现象。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补偿不足。如听力丧失的人,视力往往比常人好,盲人则常常耳朵更灵,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视觉缺陷,失去了手的人,往往脚变得非常灵活。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将生理上的补偿引入心理学,并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自卑与补偿”理论。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同时,“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这种采取的行动就是补偿。简单地说,补偿就是发展一方面的能力去掩盖另一方面能力的不足,以消除某种自卑。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由于补偿心理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奋斗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因此,有时候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不要怀疑自己、贬低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发愤图强,积极补偿,是医治自卑的良药。可以说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海伦·凯勒因病失去听力和视力,但是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心理补偿作为调整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动力, 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就看你是正向积极地建设,还是消极破坏性地应对。如果一味地追求过度的心理补偿,可能会加剧内心的脆弱,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人们常说的“极贫出贪官”就是其中表现之一,有的官员贪污受贿被判刑,在法庭上,哭诉当年因家庭贫困自己捡垃圾交学费的事情,希望博得同情、得到宽恕。其实从心理学补偿理论的角度看,贪污受贿和他少年时代极其贫穷的经历有关,这种经历会成为创伤,沉淀在潜意识里,过度的心理补偿欲望会放出信号,产生极强烈的心理动力,冒着坐牢的危险大肆敛财。当然,这种说法和理论未必完全正确,归根到底是他没有在灵魂深处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陷并不可怕,自卑心理也很正常,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正常的途径、正确的方式进行补偿,超越自我,才能逐渐实现人生的理想和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