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盐城师范学院 - 盐城师范学院报

师范·沿海·老区
——聚焦盐城师范学院品质化建设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李健明 李荔    
2018-10-15     浏览(254)     (0)

    盐城师范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本科院校,由盐城师范专科学校和盐城教育学院于1999年合并而成,江苏省盐城商业学校于2002年并入。其中,创建于1958年的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是盐阜地区首所高等学府,曾在盐城战斗过的陈毅元帅亲笔为其题写了校名。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铁军精神"为引领,从传统师范院校到综合性大学,从升格本科到转型发展,在永不止步的进取中实现了一次次飞跃,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盐师精神,走出了一条坚守底色、打造亮色、提升成色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的品质化建设之路。

  永葆"鲜亮底色",与信仰同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办学育人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学校定期召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设立"书记项目",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党总支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学习四级联动机制,全面推进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走心,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师生,用鲜活的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引领师生,用富有亲和力的主题教育凝聚师生,使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底色愈发鲜亮。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优化理论宣教模式,成立了"言是理论宣讲团",着力推动宣讲者与师生的"双选"与"互动";搭建了"言是讲坛",约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全校性的理论宣讲活动,帮助师生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开辟"言是论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研讨交流,并在校园媒体上开设专栏解读时事热点,引导师生透过纷繁复杂的问题区分表象与本质,立体构建出"言是"系列理论宣教工作品牌。
    今年6月,学校成功举办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之"我读马列经典"校园沙龙活动,以"青春与信仰同行"为主题,以原创情景剧为表达方式,生动演绎了大学生理论宣讲团10 年来走过的基层宣讲历程,引发社会关注,《新华日报》以《一堂特殊的信仰课》为题进行专题报道。8 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四届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决赛暨盐城对接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打造出一个高校思政课的江苏省大课堂。
    在铁军精神引领下,在盐师精神浸润下,学校涌现出了以全国重大典型、全国优秀教师王强为代表的一大批师德楷模,王强同志"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感人事迹,其"忠于信仰、勇于担当、乐于创新、勤于实践、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成为激励师生团结奋进的动力之源。
    学校切实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实干的力量,积极组织开展"向王强同志学习"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设立王强先进事迹展览室、创作演出大型纪实情景音诗画《信仰之光》、创建"王强班"等形式,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实施。"向王强同志学习"主题教育活动被评为全国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学校还先后被授予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连续两次获得"全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称号。

打造"办学亮色",促内涵发展

    纵览60年的发展史,学校始终牢记自身的历史使命,形成了以"师范、沿海、老区"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充分彰显出学校的品质化发展特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持续夯实"师范"本业,以"重品德、重素质、强基础、强实践"为宗旨,为地方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优质教师。2010年,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围绕"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以生涯规划设计"领航",以教育技能培养"夯基",以农村教育研究"定位",以实习支教"明路",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江苏教育工作简报以《坚守师范初心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为题给予充分报道。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学校建成两个教师通用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是全国首家接受中学教育全科专业认证试点高校,获得专家组和省内外同行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校长方忠受邀在全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会上作经验介绍。
    学校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成立了"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评选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报告多次获得教育部门的肯定与采纳;牵头成立盐城市U-G-S教师教育联盟,开创了江苏省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先河;持续开展新疆实习支教,10 年派出20 批近1300 名师生赴新疆支教。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盐城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学校立足"沿海"谋发展,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办学方向,以服务促合作,以贡献求发展。
    学校成立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电子工程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等涉海科研机构和二级学院,打造沿海发展智库、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科研平台,被推选为江苏省沿海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全国沿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
    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被选为全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推出的多项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多次得到上级领导批示;学校与盐城市大丰区共建的江苏海洋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江苏省沿海开发的一大亮点。
    作为盐城地区首所高校,"老区"既是盐师的情怀所系,也是灵魂所在。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专门开设"传承与弘扬铁军精神"专题,构建宣教、实训、信息、研究和服务"五大中心",创新打造课程、基地、实践、社团"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全面推动"铁军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矗立校园的陈毅塑像,贯穿校区的光荣河、胜利河,连通校园的东进路、铁军桥等,营造出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铁军精神大讲堂"邀请新四军、志愿军老战士来校作专题报告,开展"让红色记忆永存--
听抗战老战士讲中国好故事"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激发育人合力。
    作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新四军研究院承担了《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等一系列高层次社科项目,致力于红色文化的研究、传播和弘扬。学校与盐城市党史办合编的《新四军在盐城》获得全国党史类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提升"应用成色",铸育人品质

    60载砥砺前行,学校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和蓬勃朝气。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学校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多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的"应用成色"。
    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在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和省重中之重教改项目申报工作上接连实现突破;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产业与专业的结合程度,突出专业特色,巩固专业优势,有4 个专业入选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数量在同层次高校中位列前茅;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三创"指导专家团队,深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2017-2020 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学生工作联动机制,完善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四轮驱动"的工作机制和学业、创业、就业、职业"四业联动"的培养机制,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两次获得江苏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一等奖。
    "成色"十足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了大批"成色"十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接连在全国、全省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近8 年来,获得全国性奖项205 项,连续4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代表江苏高校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之首;获省级奖励737 项,在历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名列全省前列。
    多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且就业质量逐年提高,连续6 次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铸就了育人品质的好口碑。

    辉煌成就,成于不变的初心;甲子梦想,激扬奋进的力量。
    放眼未来,学校党委书记戴斌荣充满信心地表示:"学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城融合,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服务名校,全力以赴将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区域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