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才能出色
——记榆林学院高平强博士
高平强,天津工业大学消防纺织与安全工程专业博士,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副教授,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陕西省科技新星入选者、陕西省化工学会会员、榆林市榆阳区工业企业技术顾问、榆林市化工学会会员。现为担任化学与化工学院科研副院长。
“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发展,能为学校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也希望在学生培养、科研方面提供较大的帮助,读博是更好的选择。”这是高平强老师选择读博的原因。2010年,他从天津大学毕业,并选择来到榆林学院——这所建在沙漠上的学校。
要常怀感恩之心
2018年,是高平强来到榆林学院的第八年。或许许多人对他选择榆林学院的想法不甚理解,毕竟,博士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较为稀缺的人才资源,博士有理由去更好更远的地方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高老师说:“除去父母在榆林,方便照顾的原因,我作为一个榆林人,榆林这个地方培养了我,我就应该懂得感恩,要有责任去帮助这里发展。而且,这里优秀人才资源缺乏,我就更应该回到这里,帮助榆林学院和榆林更好的发展。”时光如白驹过隙,至今,已是八年。
尽力不只是空谈
高平强在任职的这段时间里,不仅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在科研工作上也有所建树。他表示:“为推动榆林化工产业发展,我要尽力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近年来,高平强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学习经历,将主要的研究方向定位为纳米材料制备与煤焦油精细化加工。除此之外,他还结合榆林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国家质检总局煤焦油精细化加工项目,并根据榆林煤焦油加工现状,将二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榆林地区煤产品的附加值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积极与榆林市科技局、工业局、发改委以及榆林市各大化工企业深入沟通交流与学习,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共同来推进榆林企业更好的发展。
做事要贵在坚持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科研工作方面,也是难点重重。“设计实验、再去把实验实施,有时候,你得到的结果与你预想的结果并不相同”这只是高老师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之一,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家常便饭”。不仅如此,工作以后,教学、管理工作等与科研工作时间冲突,使得科研时间更加紧迫。针对这些问题,他说“时间冲突,我可以去利用我的空余时间去做科研,但我一直坚信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毅力。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实验上,遇到问题都要有耐心,需要认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重在不要气馁,有信心。遇到问题还可以与同行、企业家沟通和交流,以此去寻找更多解决办法的途径”。
“工作后,学校在科研工作上给予很大的支持,老师们都有各自的实验室、充足的设备,且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高平强表示,这些年自己的事业和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榆林学院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充足的科研资金,还积极鼓励老师们投身科研,无论是在论文还是专利方面,科研工作在我校都占有较高的地位。
政策是场及时雨
榆林学院向来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近期发布《榆林学院2018年引进高层次人才类型待遇》的通知,高平强谈及此项政策时,他说:“我认为,这项政策是一场及时雨。我校的过程控制与化学工程硕士点以及榆林大学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推进,此项政策无论是从引才力度上还是薪资待遇上,都对引进高水平博士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他认为,优秀人才更有利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希望这项政策能够长期实施下去,继续加以完善,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形成榆林大学建设的强大合力。
记者/周熙雅
实力才能说话
——与生命科学学院段义忠博士的访谈实录
“年轻人不要太过重视金钱、荣誉、地位,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报酬,待遇和个人教学,科研水平呈正相关”,谈到学校对个人的支持,段义忠博士如是说。
是选择,也是必然
初见段老师,和蔼的微笑,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想象中严肃、不怒而威的形象完全不一样,短暂的接触后,发现段老师是一个风趣而不失严谨的人,相处轻松愉悦。
身为一名内蒙人,只身来到陕北工作,老师说这是一个意外,却也是一种必然。2010年博士毕业后先签约齐齐哈尔大学,但最终选择了榆林学院。老师说原因有四:一是榆林的气温接近内蒙,较好适应,而黑龙江太过寒冷;二是榆林离内蒙较近,方便照顾父母;三是相比较而言榆林学院博士待遇较好。就这样段老师来到了榆林,并且一待就是8年。忆起自己初来榆林,他说那时候的榆林只有两个广场,整个城市有许多所谓的“断头路”,每到春天便黄沙满天飞,而现在,不仅建设了横穿榆林城区的河滨公园,“断头路”也不见了,榆林这座沙漠上的古城也成为了国家森林城市,希望自己可以为陕北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初到学校的段老师便任职教研室主任,协助生命科学学院成功申报了2个新专业,所负责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陕西省首批“一流专业”,是我校唯一的在建“一流专业”。当问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时,段老师认为:“教学促进科研,科研辅助教学”,建议青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术论文,帮助学生发表学术论文,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全面性人才。
段老师的本科专业为生物科学,硕博连读的专业是生态学,现从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来到榆林工作后,便致力于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濒危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系统研究了长柄扁桃及其近缘的扁桃亚属植物濒危机制,联合西北大学及榆林市益友沙产业公司,开展了长柄扁桃种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工作。以第一人称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4篇,CSCD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同时负责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1项、陕西省科技厅农业公关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项、榆林市科技局农业公关项目1项、产学研项目3项,与西北大学横向合作项目1项、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先后荣获首批榆林市科技新星,第八届榆林市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三区”人才以及榆林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奖励。
成功没有捷径
作为一名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博连读四年便毕业的学生,段老师可谓真学霸,但回忆起当初的考研之路,段老师说自己是在大三上学期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未来,经过对今后想要从事的工作及自身实力考量,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经过六个月认真复习与备考,最终以总分411分被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录取。他说,“考研和高考一样,要有吃苦精神,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对于这种现象,段老师提出三个建议:一是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再选择是否考研;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考研的研究方向;三是一旦确立目标,就要全身心准备,要立长志,不要长立志。他说,“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关键的转折期,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大学答卷。”
记者/李晓榆
脚踏实地,敢为人先
——记榆林学院张俊霞教授
张俊霞,内蒙古包头市人,榆林科技协会会员,陕西理工学报、现代化工等期刊的审稿人。2011年博士毕业后来到榆林学院工作,科研方向主要在冷凝换热基础理论及其过程强化、煤粉炉内燃烧数值模拟、低温余热利用等方面。曾
张俊霞老师主要从事能源转换与有效利用领域中冷凝相变换热的基础应用研究,经过努力,奠定了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谈到科研获奖,张俊霞对记者说:“获奖只是对自己研究的一种肯定,可是我还是一名老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师者的道路总是充满险阻,2002年,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她进入内蒙古科技大学读研,2007年,继续深造,成为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塞上古城榆林,开启了她的执教生涯。
科研的工作重心在于把握学科前沿、探索新问题、新机制、新现象,科研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重点表现在实验测量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能力训练。而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运用思想、概念、原理、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科研与教学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是科研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此,张老师坚定的表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永远对得起工作、职业。”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把它走好。”张老师年均教学课时量为420学时,工作至今新开课10余门,负责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0余人,完成院系级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5项。但是在榆林学院,她还算是较为“年轻”的老师, 2017年她被破格评定为教授。对此,她对记者讲到,“这要感谢学校的好政策,从不以‘教龄’压人,可以让教学科研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在教改和科研方面给予张老师很多鼓励和关怀,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配套、科研仪器购置、工作条件改善、教改条件支持等等。近年来,学校的工资待遇和科研奖励制度有很大提高。“让我可以一心一意地搞研究、搞教学”,谈起学校的好政策,张老师赞不绝口。
“张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却又认真严谨,她能将复杂的问题分块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枯燥的理论不同,老师的课永远能吸引着很多人。”15级能动专业学生提起张老师时眼中含笑地说:“她不只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友。”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的是张俊霞的辛勤与汗水。在与她短暂的相处中,你会发现她的精神状态甚至比20多岁的大学生更富有激情和活力。她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治学严谨的人格魅力常常感化着每一位学生。
“尚德博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为人先。”这是张俊霞教授对学生的期望,更是她本人工作的真实写照。
记者/王渊
榆苑,我的另一个家
——与文学院梁琳博士访谈实录
2012年毕业之后,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和对塞北的一腔热血,从河南新乡来到塞上明珠的榆林学院。她就是榆林学院文学院博士梁琳。
梁琳来到榆林学院一待就是6年,刚毕业找工作时因一次偶然在网上看到榆林学院的招聘信息,便投了简历,这或许就是缘分吧,通过了面试的她,来到了榆林学院。
就这样她告别了亲人朋友,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她熟悉的一切。初来榆林,对这个陌生的环境甚是不熟悉,“榆林的风很大。”梁琳笑着回忆刚到学校时的感受。没过多久老师就熟悉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爱上这个地方,爱上这里纯朴的人们。
来到榆林学院后,梁琳找到了归属感,她说榆林学院给她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又不断进步向上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一个新的温暖的家,这种温暖让她驱散了初来异乡的陌生与恐惧,就这样她适应了榆林并爱上了这个质朴的地方。作为榆林学院文学院的一名博士,她潜心钻研学术理论知识,发表了一系列学术作品。在《榆林学院学报》发表了“从《丰乳肥臀》人物结局探究‘生命宗教’”、“蒙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浅谈影视赏析与古代文学教学”、“沈德潜编诗的‘忠孝’” 、“谈中学生在竞争环境下的身心调节”、“浅谈沈德潜选评施闰章诗”, 在《新闻知识》发表了“探析独白在《纸牌屋》中的运用策略” ,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问题视域中的沈德潜与里厉鹗唐宋之争”。她醉心于学术理论研究,当记者问她有没有什么好玩的经历,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没怎么到处玩过,只去过榆林周边的几个地方。但她不觉得遗憾,因为学院给了她一个很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她享受这种醉心于学术研究的感受。她很喜欢这种感觉,能够不被打扰的潜心于学术研究。榆林学院成就了她,她也为榆林学院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榆林学院锦上添花。因为喜欢这个地方,很快组建了家庭,现在一家在榆林生活的幸福美满。
喜欢忙里偷闲,她写了一本小说——《霜天暮雨》。梁琳讲到,这本小说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久以前就有写一部古代小说的想法,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大概构想,参加工作后的几年里,一有时间就去丰满小说,充实细节,不断润色故事情节。在榆林生活的感悟也为她提供了创作源泉,有时候会对一个词语的使用反复推敲。这部小说讲述金雕、铜唐、陶兰和乌潜四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文笔细腻,人物结构复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颇有一种磅礴大气之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2017年4月,梁老师的长篇小说《霜天暮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采访中梁琳说到最多的话就是:“我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给大家的,但是我愿意把生活写成故事给大家听。”她对所拥有的一切都心怀感恩,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就像最初,想要写小说的念头只是一点星火,但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燃起了最后创作的熊熊欲望。从小小的想法到长篇小说的成功出版,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一切又都饱含深情,就像书的封面——夏花般灿烂,她如夏花般根植于榆林学院的沃土,与学校一同绽放。主持国家级、省市级和榆林学院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7篇,独立出版专著3部,1部外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荣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荣获榆林市级知识产权演讲竞赛二等奖,荣获榆林学院“互联网+”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