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山的秋是恬淡的。一个宜人的中午,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幸拜会了副院长孟祥红教授,感受了这位第四届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的独特魅力和情怀。
从教以来,孟祥红一直秉持教书育人的本分,孜孜以求于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短短几年在课改的园地里收获了累累硕果——所讲授的《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评估中获评最优,观摩课上了《中国海洋大学报》的专题报道,荣登评师网生物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
2001年,孟祥红博士毕业入职中国海大时,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工作。本科师范专业出身的他,很快借机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站。网站的建立,实现了教学信息的网络化,便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对学科前沿及热点问题的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在线答疑”“现场答疑”和“Email答疑”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孟祥红深知教无止境,注重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细心研读前沿教育理念书刊。2013年前后,他开始钟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步尝试利用微课、微课程、慕课、雨课堂、微助教和Blackboard平台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从2015年秋,他转变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在课堂中推出了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讲述答辩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每门课程的中段进行,老师提前布置一个开放的命题,让学生按照写论文的要求完成一次大作业,课堂上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碰撞火花,形成答辩文本。根据每个人起到作用的大小,互相评分,推选一人面向全班讲述答辩。全班答辩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打分,计入课程成绩。推出三年来,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看似是学生的事多了,实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储备要更多,要花费更多的心血进行备课。孟祥红说:“老师要更好地发挥好主导作用,要精心设计课堂,并认真做好辅导、引导和评价工作,检查学习效果。”
去年,他又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依据工程认证要求和OBE理念,开始试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前自学、智慧树平台、督促辅导、反馈难点、拓展内容、检查自学效果、课堂讨论、知识体系梳理、研究案例、制作PPT等都进入了这种教学方式,以此提升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量化评价。
2017年,孟祥红获得第二届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一等奖,获评学校第五届教学名师,并荣获微助教 “教学实力派”称号。
近年来,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孟祥红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和实施了“1-2-6-2”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他介绍说,譬如《食品工厂设计》这门课,现在已经彻底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威海的食品厂现场调研,结合理论知识做出一份完整的食品工厂设计方案,切实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食品工程人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获得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国有关会议上做了推广交流。
多年来,孟祥红情系教育,爱生如子,在这片育人的百花园里辛勤劳作着。今年暑假,他一直在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及能力分解和评估量规》的制定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前后修改了十余遍。毕博(Bb)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张丹博士在微信交流中对此大加赞赏:您很敬业,做得非常专业,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
播种春天,收获秋实。几年下来,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已经获得师生们的广泛共识和积极响应,中国海大唯一一个首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就出自该院;现在孟祥红的微信或邮件中经常收到学生发来这样的短语“越来越能体会到您的良苦用心了”“特别感谢您的谆谆教诲”,让他备感欣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孟祥红教授很喜欢这句古语,在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将秉承教书育人的初心,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