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 - 《湖南理工学院报》
《爱莲说诗文选》 序
作者:任先大

在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著名学者、安徽大学教授顾祖钊先生与我聊及,退休以后,之所以坚持写作,发论文,出专著,不是为了图名趋利,而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在他看来,文章是人的生命的对象化,是另一个“我”的存在形式,年寿有时而尽,未若文章之无穷。无独有偶,在地处洞庭之滨的湖南理工学院,有一位与顾先生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退休教师,他就是本书的作者曹广庚先生。
曹先生于 1984 年调入理工学院(原岳阳师专),在这所拥有漫长湖岸线的地方高校工作了二十年。退休后,他完全可以与昨天的我挥手作别,回归家庭,亲近自然,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闲适自在的生活,可他偏偏喜欢与自己较劲,这让他闲不下来,听不进夫人儿女的劝告,依然“折腾”自己,像一块未燃尽的炉中煤一样继续发光发热。一是受聘担任教学督导,继续为学校服务。好几年时间,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个红色长方形牌子,手里拿着本子和笔,像从前一样准点出现在教学楼,一个接着一个教室清点到课人数,一堂接着一堂听课评课,马不停蹄,不厌其烦,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走出校门,参加多种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服务。
有一年秋天,曹先生作为心理咨询专家,受邀到岳阳监狱给犯人讲课。开讲之前,他深入监区,与犯人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收集到许多鲜活的材料。课堂上,他对症下药,滔滔不绝,不仅声音洪亮,充满激情,而且面带微笑,语带幽默,博得了长久不息的掌声。三是继续写作,尝试用文学的形式将“自我”特别是近年来的“自我”记录下来,作为生命的第二存在。崇高的追求,时不待我的紧迫感,逼着他坐在电脑桌前,一字一字敲击。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积水成渊,集腋成裘,这部收录 27 首诗歌、58 篇散文的《爱莲诗文选》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从孩提时代开始,曹先生就对莲藕情有独钟。这不仅因为莲藕这一寻常之物与他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发现它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具有诸多不平凡的品质:“藕终生创作了一曲如春蚕般美好的有丝却无私的奉献之歌”,“藕不仅不逐名利,不畏腐蚀,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还特具攻坚(水中坚硬的土包)的品质”,“它像竹那样虚心高节,像松那样坚劲刚强,像梅那样傲视逆境,它是造物中的真君子”。因此,他用心写作了《咏藕》、《藕说》、《为辟莲池叫好》等系列作品,将其分别安排在集中显著位置,并以“爱莲”命名自己的诗文集,意在引起读者注意、联想和思考。
在我看来,曹先生这部处女之作尽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首先是真,真情实感的真,认真的真。抒真情,叙真事,讲真话,不无病呻吟,没有虚妄不实之言,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借用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的话来言说,都是“为情造文,非为文造情”之作。每一文出,作者都要依据他者提出的不同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增删,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人度尽了一个黄昏,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其次是正,正能量的正。无论写人还是写物,均以歌颂赞美为主,传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读后令人振奋,催人积极向上。再者是广,题材广泛的广。从空间角度看,作者立足于校园,以校园的人、事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同时将笔墨延伸到广袤的田园与沃野;从时间角度看,主要立足于当今,同时遗情志于往昔,实现了空间抒写和时间抒写的多彩结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潇水之滨调来学校工作,即与曹先生相识。虽然不在同一个部门,但作为老乡和钓友,平常的联系还是蛮多的。在多年的交往中,他作为前辈的学识、尤其是他的为人,还有他的钓技,令我十分折服。他的大作即将出版,嘱我写序,尽管水平有限,但我不得不听“将令”写出上面这些文字,不妥之处,恳请他多多包涵。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