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汪衍淦: 从万市到舟山东路

2018-10-27     浏览(251)     (0)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在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经过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学校经历了重重困难,在党组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了发展的轨道。


批 转 省 教 育 局《 关 于 恢 复 和 新 建 一 批 中 等 专 业 学 校 的 意 见 》

1 9 8 2 年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学 校 早 期 校 门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学 院 扩 建 后 的 校 门




  1978年,中国正处在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重要历史关头,浙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应运而生。
  1978年6月19日,浙江革命委员会签发了 《批转省教育局 〈关于恢复和新建一批中等专业学校的意见〉 》 的文件,全省共批准8所中专,其中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由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组织力量开展建校工作。
  校址选在杭州市富阳县万市公社的浙江人民广播电台201战备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设新闻、广播技术和电视技术三个专业。规划学生规模逐步达到300人左右。
  当时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派夏鹏寿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党组副书记,汪衍淦担任副校长。
  经过三四个月的筹备,新建的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开学了。10月26日,学校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学典礼。
  第二年4月,省广播事业管理局派省电台副台长邱汉初到学校担任副校长、党组副书记。学
校的班子终于搭起来了。
  当时学校提出了“不畏艰难、和衷共济、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口号,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的“万市精神”。
  按照招生规模的要求,将在杭州“第二文教区”的拱墅区内建新校区。过渡期间,1979年7月,学校搬到余杭县勾庄乡金家渡浙江人民广播电台810发射台。
  第二年10月,学制二年的第一届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了。
  第三年11月,学制三年的第一届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的学生也毕业了。
  第四年,即1982年11月,学校正式搬往舟山东路65号新校区,浙广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学校。
  尽管校区面积只有12.7亩,却精而小,为了更好地培育广播电视人才,这时,学校提出了“严、勤、敬、进”的“浙广精神”。
  1984年10月,为了落实党中央要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在本世纪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要
求,国家广播电视部联合浙江广播电视厅共同筹建部属高校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以培养较高层次的广播电视专门人才。
  在浙江广播电视学校主持了6年工作的夏鹏寿,被调去筹备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
  1984年10月,副校长汪衍淦担任浙江广播电视学校的校长兼党组书记。
  汪衍淦是安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1978年学校初建时,就来到了学校,到后来担任校长兼书记,一直在学校工作了11年。为人忠厚老实,只知道勤勤恳恳工作。
  为了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学校与杭州大学合作,开办了三年制的新闻专业大专班,第一批大专班40人。
  后来广播电视技术专业,由原来的学制2年改为4年,到1989年,另外新增了一个学制2年的音像设备维修专业。
  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办学过程中,历尽了重重困难,在党组的领导下,克难攻坚,一步步走向了发展的轨道。